Is this your pencil教学反思(2)

时间: 07-10 作者:王弦 栏目:反思

紧接着在猜物的最后一环,呈现一本英语书,通过询问:where's the book?引出单词school bag,紧跟着又问what's in my school bag,引出本课另一重点——文具词汇的学习。本课共有七个词汇,平时大家都采用的是反复、机械跟读的方式,往往是老师教的精疲力尽,学生依然是不知所云,因为三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系统语音和语感。所以我在教单词是经常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组读、拼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再配以我惯用的high voice and low voice,how many fingers , how many times这些简单易行成效又大的游戏,学生总是饶有兴致,乐此不疲。一般疑问句的语调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用升调读好一般疑问句一直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生读单词时我反复采用升降调朗读的形式,就是为后期整句话的朗读铺好台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境,让语言运用在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失物招领的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文具类单词用到句型is this/that your...?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句型,同时也教他们如何在合适的情境中运用这些句型。为了让学生更方便地记住这些重点,我把句型和单词套用进《两只老虎》的儿歌中,这样学生就能在乐曲的带动下不自觉地把句型唱的朗朗上口。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项技能,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的教学环节设计,逐步培养学生有步骤、有条理、系统地学习语言材料并能通过阅读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步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策略。通过阅读,学生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知识逐渐丰富和完整起来,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更为准确和深刻。

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引线,循序渐进的问题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问题也分两种,一种是略读的问题;另一种则是精读的问题。略读问题的设计要“前呼后应”,概括性要强。“前呼”是指略读问题要能与阅读前活动有机连接起来,不能显得突兀;“后应”是指略读问题要能与后面的细读问题形成逐步深入的关系,也就是说要能呈现出梯度。而精读问题的设计要全面、具体,涉及文章中的主要细节信息。而且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要有梯度,不能在文本呈现出来时将问题铺天盖地全部涌现,这样不利于学生读阅读文本的理解,反而会适得其反。我认为在阅读的课堂上一般来说可以采取先略读后精读的设计思路。

在课文的处理环节,首先通过两个问题:mike丢失了什么?谁帮助了mike?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梗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略读。然后通过让学生找出他们是如何帮助mike的?mike是如何证明那就是一支铅笔的?逐个解决课文的细节信息。在解决细节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语境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并挨个请学生读一读、比一比。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把学习融入生活,让语言更有“人情味”真正体现语言的交际作用。在历次新教材培训中,我发现对语音语调强调的还是很厉害的,足可见其重要性,本节课,我采取了跟读、分角色读、配音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平时我们还可借鉴语文老师的做法,让学生结合语境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还可以注上相应的符号,特别是在cartoon time 板块,这样的朗读学生总是异常高兴,在表演环节更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好的教学质量来自于课堂而不是无休止的题海训练。平时我们一定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尽最大能力去吸收、内化所学语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案,运用游戏、歌谣、动画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