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2)
时间: 07-01
作者:陈玺倩
栏目:反思
反思三: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枣核贯穿全文,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层层设置悬念,如抽丝剥茧般层层解疑。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为此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开始以栾菊杰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图画“祖国好”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以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为北景音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思乡的情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抓住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典型语言和典型景物进行分析,充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四.以余光中的《乡愁》作为全文的结束,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教育需要爱,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每个学生心中的爱都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把学生心中的爱激发起来,并升华为一种永恒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把它们整合成为一种有机的教育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思四: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一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11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从踏访花园和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初步感受到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因为我校与“世贸百荣”、“大红门服装城”、“京温服装城”等商圈毗邻。故此我们班五分之四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来京上学的,这样一篇对故土有深切怀念之情的文章对他们来说从情感上更容易体会,但也会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体会那种思乡之情时会存在一定情感上的难度,所以第2课时我抓住重点句子帮助#p#副标题#e#学生体会海外赤子的思想感情,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如: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我”把枣核给了他, “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语言是朴实,真实地描述了游子的心境---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降低了对理解课文的难度。
反思五:枣核教学反思
本文学习除了研读文本之外,主题的拓展更是精髓。针对这一点,我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了大量爱国诗篇和真实事例,但是现成的事例毕竟还是让学生作为看客来解读的。当前单一“语言智能训练式”的“生字、词语作业”日渐转型,取而代之的是融入更多情感、视听体验的多元化作业,这对于学生45分钟之外多元智能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以此为出发点,我做了如下的作业安排:结合作品针对现实写出对思乡爱国情感的认识体会、以“假如我在国外”为题写篇短文、查找爱国主题的音乐或绘画作品、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现存的老北京风土人情,从中更加准确领悟《枣核》中流露的思想以及一系列同样主题的异国游子的作品所揭示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