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
时间: 07-01
作者:陈玺倩
栏目:反思
反思一: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的成功之处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的创新:“在回答美籍华侨生活得好吗?从文中找出根据”时,大部分人有理有据的回答了生活得好,也有一个同学认为她生活得不好,理由为思乡恋国心切,越老越烈,心情不好。
反思二: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三、品味枣核 。抓住主旨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冰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文章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教学本课的成功之处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的创新:“在回答美籍华侨生活得好吗?从文中找出根据”时,大部分人有理有据的回答了生活得好,也有一个同学认为她生活得不好,理由为思乡恋国心切,越老越烈,心情不好。
反思二: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三、品味枣核 。抓住主旨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冰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文章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