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学反思(2)
时间: 08-07
作者:吴涛
栏目:反思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反思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较多,所以学生较为熟悉。基于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先讲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然后介绍了中国的漫长的“复关”和“入市”之路,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全球化”的“双刃剑”现象。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再次点明本单元的主题。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问题。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论点明确,但常常是论据不足。私下了解了一下,恍然大悟,我们很多同学由于学习忙,已有半年没有看过电视了。我不赞成“死读书”,但现实证明我们的历史学习现在真成了“纸上谈兵”。大量的学习任务使孩子们没时间看报纸、看电视,对外界没有什么了解,通过老师和家长“二传”的东西毕竟有限。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即使高考考了高分,想必能力也有限吧。
反思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导入的反思
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一部分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兴起原因,另一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为了拉近学生和历史课本的距离,我在课程导入方面花费了一点功夫,从学生一天的生活入手编了一个情景故事:
李雨晨(本班同学真实姓名)早晨6点钟起床后,用冷酸灵(中国)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妮维雅(德国)洗面奶,穿上李宁(中国)外套和李宁(中国)运动鞋,拿上妈妈昨天晚上买的肯德基(美国)汉堡当早餐,害怕上课困了,带了包雀巢(瑞士)速溶咖啡提神,刚出家门去等公交车就遇见邻居王叔叔开着新买的奔驰(德国)汽车,王叔叔正好顺路就把他带到了学校,到了门口,李雨晨看了看时间,长叹一口气:“今天终于没迟到。。。”
由于是用本班同学作为故事中的人物,所以大家听起来非常认真,而且这种方式直观、容易理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使得课堂轻松活跃。下课后,很多同学跟我说这节课才让大家觉得课本上的知识原来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这也反映了学生的普遍心态:喜欢历史,但讨厌历史课,因为历史课堂总是一本正经、谆谆教诲,因而显得枯燥无味,让我们无法感觉到它的生命力。这节课的经历让我想到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让课本活起来,让课本知识动起来,尤其在学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更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特别讲解“化”的内涵,二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难点主要是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因素,要分清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与难点是穿插讲解的,重点问题落实得比较好,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举例和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学生基本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表现,同时让学生结合中国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寻找弊端的根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初步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在这里后来思考了一下,应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归纳,一方面能通过材料扩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我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全篇内容的学习,锻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找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即是生产力的发展。然后简略地补充其他推动因素。在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并没有很好地对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也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答,对教材仅仅是进行了梳理知识,毕竟书上的文字过于书面化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的表达语言应该是口语化和通俗化,就像曾经红遍网络的“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一样,将所有的东西都像故事一样讲出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