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吨教学反思
时间: 06-20
作者:刘康怀
栏目:反思
反思一:千米和吨教学反思
《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千米和吨所用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内容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时,很容易出错;二、单位转化时容易出错,两个相邻之间的单位转化问题不大,但出现不是相邻的单位转化时错误率还是比较高。
分析原因:1、在学生们的脑中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没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概念。虽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1千米到底有多远?1吨到底有多重?他们完全体会不到。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一下上体育课跑步时的感受,大家都说跑了2、3圈后觉得非常累。接着告诉学生跑道跑5圈就是1千米。后来发现,他们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较长,但他们只是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我觉得还是应该找时间带他们去跑道上走5圈,让他们再次体会1千米有多长加深其印象。认识1吨时,课上我让学生计算全班48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但学生对于吨的认识还只是表象,具体不知道有多重。其实,我认为课前应该组织学生到食堂里去拎一些袋装米,具体感受一下加深印象。我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2、学生对单位的大小还没有熟练掌握,相比之下,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不够熟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也不熟练。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适当加强训练,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千米和吨是教学的难点,要建立千米和吨的概念,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这要他们多留意、观察生活,在生活的一点点积累。
反思二:千米和吨教学反思
最近上了“千米和吨”这一单元,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知识。
教材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孰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比如,认识“千米”时,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路标,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千米”的应用;选用操场上的跑道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本课教学前,为了能先给学生一定的对“千米”的感触,我让学生围绕学校一圈200米的跑道走5圈,身体力行的去感知1千米带给我们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走完就已经气喘吁吁了,有的说,走完就想喝水了,不想再动了等等。再让学生去看书上介绍的有关千米的信息,就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
在认识吨时,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等,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常见的袋装大米的重量和一般小学生的体重,来认识1吨有多重。本课教学前,我让孩子预先了解了自己的体重(千克为单位),在搜集了一些体重数据后,让学生感受多少个就是1吨,他们都发出了感叹。再了解书上介绍的有关吨的信息,就减低了认知的难度。
总体感觉,三年级的孩子对于认识“千米和吨”,有一定的难度,一是他们的年龄决定了感知的难度,二是因为其实“千米和吨”在孩子的身边并不常出现,无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触,就凭走个跑道,想象多少个同学的体重,看一些图片,感知仍比较薄弱。这在做习题时,表现的特别明显,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单位。如补充习题“一艘海轮的载重4500( )”一题,学生知道海轮很大很重,但到底是种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的。其实我们大人对于本题可能也要考虑一下,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近,只有进行一定的横向比较,可能才能得到答案,那让我们的这些孩子怎么去作答呢?所以我想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情况。过高的要求,并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
《千米和吨》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千米和吨所用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内容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出现以下一些问题:一、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时,很容易出错;二、单位转化时容易出错,两个相邻之间的单位转化问题不大,但出现不是相邻的单位转化时错误率还是比较高。
分析原因:1、在学生们的脑中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没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概念。虽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1千米到底有多远?1吨到底有多重?他们完全体会不到。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一下上体育课跑步时的感受,大家都说跑了2、3圈后觉得非常累。接着告诉学生跑道跑5圈就是1千米。后来发现,他们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较长,但他们只是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我觉得还是应该找时间带他们去跑道上走5圈,让他们再次体会1千米有多长加深其印象。认识1吨时,课上我让学生计算全班48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但学生对于吨的认识还只是表象,具体不知道有多重。其实,我认为课前应该组织学生到食堂里去拎一些袋装米,具体感受一下加深印象。我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2、学生对单位的大小还没有熟练掌握,相比之下,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不够熟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也不熟练。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适当加强训练,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千米和吨是教学的难点,要建立千米和吨的概念,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这要他们多留意、观察生活,在生活的一点点积累。
反思二:千米和吨教学反思
最近上了“千米和吨”这一单元,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知识。
教材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孰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比如,认识“千米”时,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路标,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千米”的应用;选用操场上的跑道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本课教学前,为了能先给学生一定的对“千米”的感触,我让学生围绕学校一圈200米的跑道走5圈,身体力行的去感知1千米带给我们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走完就已经气喘吁吁了,有的说,走完就想喝水了,不想再动了等等。再让学生去看书上介绍的有关千米的信息,就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
在认识吨时,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等,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常见的袋装大米的重量和一般小学生的体重,来认识1吨有多重。本课教学前,我让孩子预先了解了自己的体重(千克为单位),在搜集了一些体重数据后,让学生感受多少个就是1吨,他们都发出了感叹。再了解书上介绍的有关吨的信息,就减低了认知的难度。
总体感觉,三年级的孩子对于认识“千米和吨”,有一定的难度,一是他们的年龄决定了感知的难度,二是因为其实“千米和吨”在孩子的身边并不常出现,无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触,就凭走个跑道,想象多少个同学的体重,看一些图片,感知仍比较薄弱。这在做习题时,表现的特别明显,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单位。如补充习题“一艘海轮的载重4500( )”一题,学生知道海轮很大很重,但到底是种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的。其实我们大人对于本题可能也要考虑一下,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近,只有进行一定的横向比较,可能才能得到答案,那让我们的这些孩子怎么去作答呢?所以我想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情况。过高的要求,并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