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时间: 08-27
作者:刘一环
栏目:反思
反思一: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在四个班级上完一遍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三、反思: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
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课改以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反思二: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地记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于降水的形成条件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加深学生理解。在绘制降水柱状图过程中,由于受时间限制,部分不能熟练独立完成,安排课下时间练习。
反思三: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包括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
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的做法是: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尽量渗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日较差的时候,引用同学们都知道的诗句“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在四个班级上完一遍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三、反思: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
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课改以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反思二: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地记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于降水的形成条件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加深学生理解。在绘制降水柱状图过程中,由于受时间限制,部分不能熟练独立完成,安排课下时间练习。
反思三: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包括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
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的做法是: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尽量渗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日较差的时候,引用同学们都知道的诗句“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