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 11-26
作者:梁圣达
栏目:反思
篇一: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认识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基础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来达成目标的。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认识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基础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来达成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