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2)

时间: 03-25 作者:吴杨博文 栏目:反思
    一、朗读少。如何实现有效的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虽然前一段时间我们教研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教研活动,大家作了许多探讨,但在教授本课时我依旧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我会更加注重朗读教学,让各种朗读形式发挥各自的作用,使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二、评价单一。面对问题不同,难度不同的回答时,我总是用“好”,“真好”,“真聪明”等几个简单的词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单一,平淡的方式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忽略了学生亲自参加试验的作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用具比较简单,原理也比较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但我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用课件作了演示实验,而忽略了学生亲自参加试验的作用,即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板书缺乏灵活性。课文中讲述的三件事情很简短,学生在口述回答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随机灵活板书,但我为了省事,提前写好用纸遮了起来,此举显得很多余。
    也许一堂课总是要留下遗憾,但我希望能通过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使这种遗憾越来越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好教材。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了“块状教学”。所谓的“块状教学”,是相对于“线形教学”而言的。传统采用的“线形教学”法一般以文章的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的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劣势在于老师“圈”得过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块状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分段,学习课文内容分割开或者把课文内容的情节分割成几大部分来学,而是在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实施对“听,讲,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也尝试着使用了“块状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直接入题。
    2.给出一组关键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书思考,用这些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组关键词是我精心选择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词语,它们提示了文章的关键内容,能让学生化难为易,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总结、概括的过程。
    3、然后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默读写感受。这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伽利略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我重点抓住了“信奉”和“怀疑”这两个词,着力渲染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之深,来衬托伽利略怀疑之勇敢,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第二板块: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这部分主要通过对伽利略分析推理部分的理解,感受伽利略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才产生怀疑的。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光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说清楚,于是,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情况下,#p#副标题#e#猜测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拴在一起,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快谁慢,猜完之后,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自己的理由,讲解时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理由也说得清楚。另外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讲解伽利略分析过程,使抽象的思维变得直观,孩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