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时间: 08-16
作者:吴骏业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反思二: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反思二: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