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
推门听课结束了,终于有机会讲自己一直挺感兴趣的文言文课,试了一次课,又讲了一次课,感觉有收获,也有一些疑问。
在听了网上一些优秀的课例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首先,从介绍戴嵩画的斗牛图开始,引入苏轼的题跋,并理解题跋的意思。设计意图在于,之前带学生学习时,课文内容也理解了,道理也明白了,最后反而在戴嵩,杜处士,苏轼这三个人物关系上迷惑了很久,始终记不清谁是画了这幅图,谁是收藏家,所以在课堂一开始就点明人物关系,以免学生混淆。题跋也是本课的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观察这两个字的书写本身,让学生明白为何题在前,跋在后。
其次是初读正音。六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了,所以这一环节本不打算用太长时间,不过这则文言文中多音字有三个,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确定多音字的读音。结合学生在平时学习时经常读错多音字的读音,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多音字每个读音表示的意思写了出来,引导学生根据多音字不同读音的意思和上下文来判断多音字读音。“好,数”两个多音字学生已经很熟悉了,也很快就能判断出正确的读音;“曝”既是生字,也是多音字,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暴”的演变动画,从字理方面引导学生明白意思,掌握写法,然后再出示多音释义及组词。 之所以在讲解这个生字的时候加入了字理的讲解,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对汉字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掌握汉字正确的书写,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够区分“曝”不同读音。
汉字中多音字颇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平时一般让学生给每个读音组一到两个词,可一旦遇到新的词,或是平时不经常遇到的词语,读音很容易弄错。如果能掌握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意思,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而汉字中的多音字,有的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比如“钉”;有的是在演变过程中,有了衍生义,为了区别本义和衍生义,就用了不同的读音,比如本课中的“曝”字,本义指晒,被拿到太阳下晒的时候就显露了出来,就是它的另一个读音的意思,引申为比喻隐秘的事显露出来。明白意思的演变之后,学生区分不同的读音也比较容易了。
第三个环节是研读知意。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文白对对碰的游戏,引导学生从词到句,再到段的理解。先让学生同桌合作,修正读音和停顿,之后结合注释自己理解句子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再自由提问,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股”和“掉”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它们在文中的意思,两个“轴”的意思也不相同;然后才进入游戏环节,第一步掌握注释。老师说注释中的词语,学生对意思,再由学生打乱顺序提问,结合课前预习和学生刚才的练习,已有部分学生能够背会大部分的注释。第二步是理解句子意思。出示单句的意思,让学生找对应的文言文,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主动地去理解句子意思,并进一步巩固理解注释。然后出示文言文单句,让学生对其意思,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不必一定按照老师给出的答案,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结合文本加入想象,丰富故事情节。最后出示整篇文言文,让学生练习讲故事。这样层层递进的游戏形式,既激发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在课堂上实现让大部分孩子掌握注释,理解课文意思,进而解决本课时的重难点,讲故事。
第四个环节是趣读明理。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别找到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通过朗读,读出杜处士对画的喜爱;通过表演读,读出小牧童的天真可爱,明白正是他的认真观察才发现了画的错误。通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当问( )句式的练习,明白做事当向有经验的劳动者请教,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离不开细心观察的道理。在课外延伸部分,窦桂梅老师是从画的对错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老师是从句读入手,结合课文中对“谬”的注释,明白更深一层的道理,还有老师是以不同角色来讲演故事结束。讲故事的环节我设置在了第二环节,窦桂梅老师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实用性很强,具体实施起来需要长期的过程,而且这四线城市也实现不了人手一个平板上课。还有老师结合“谬”的注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常值得借鉴。但是2020年的语文教材中有“谬”的注释,2021版的教材中却删去了,一同删去的还有一句话:“现实中也有牛掉尾而斗的情况……”我想课本的编排一向是严谨的,之所以删去,大概目的在于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需明白“专业的事问专业的人”的道理即可,另一方面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艺术之美,所以应该是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戴嵩画这幅斗牛图,欣赏其使牛“掉尾而斗”的美,而不是一味地纠错,这样更契合单元主题。不过,学生普遍对于学习文言文都有一些抵触情绪,一来语言艰涩难懂,二来背诵任务繁重,自然兴趣也不大,所以如果能在延伸部分引导学生产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学生以后文言文的学习都有帮助。但是该从何入手呢?这是我的疑惑之一。
整节课其实是到了明白道理这里结束了,没有时间了,这一节课的朗读,理解意思,讲故事,明白道理等教学目标已完成,而且加入字理的讲解和游戏的设置,引导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理解全文,但是缺少拓展。讲完课后,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掌握的还可以,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词语注释部分用的时间有点多,直接影响了后面的课程。其实这一部分并不难,在课前预习时就可以完成背诵,不过现在双减政策之下,再结合平时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实在不敢奢望大部分的学生能在课前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所以尽量在课堂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后果就是到了后面课外延伸部分没有时间了。其实这也是我的疑惑之二。
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课例,课例的优秀之处,有的在有感情朗读,有的在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的就在于课后引人深入的延伸。优秀的课例往往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功底,其中有些问题,尤其是出彩的部分就需要提前准备,所以很多时候一提到讲公开课,连学生都知道老师要在课前提前透漏一些答案,以免课堂上冷场。这样的课堂如果照搬到日常教学中,往往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要么公开课上基础知识默认学生都会,结果都不会,要么就是没有过渡,直接进入“高潮”,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公开课上究竟是要“讨好”听课的老师,还是学生?若要“讨好”听课老师,学生的基础知识往往不能扎实全面地掌握;若是只关注学生,学生基础又比较差,就像这一节课,只在基础知识上打转转,而且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延伸,怎么样才能更出彩?如果要出彩,该在哪方面入手?
当然有很多精彩而又扎实的课例,我觉得它们的优秀之处就在于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缓慢爬坡的过程,慢慢地引导学生登到山顶,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爬楼梯的过程,没有任何引导,一会达到一个小目标,一会达到一个小目标,虽然整体看来也是环环相扣,但是缺少了引导的过程,目标的实现看起来有些突兀。虽然学生学习时也有顿悟的情况,但是是建立在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和多方面的了解的基础上,这在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往往是很难实现的。
这一课我上了两次,两次的效果不太一样。第一次试课是在别的班,没有任何预习,也没有提前读读背背,直接就开始上,感觉学生接受的挺快,课堂效果也还可以,能够在一节课内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第二次课有些差强人意了,同样我没有提前讲,但是让他们预习了,并要求把注释背会,学生也都很伶俐,知道有老师听课,该读的读了,该背的背了,所以整个课堂在学习注释这一环节就显得格外拖沓,整体效果就不太如意了。我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次上课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了,我却没有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且对学生的期望值也太低了。但是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地进入课堂的,而且如果不提要求,学生就永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提了要求,并严格执行,学生也许会比想象的更出色,关键就在于如何给他们提要求,如何去落实这些要求的实现。对于我而言,在学生能够完成课前提出的这些要求之后,我又该如何进一步拔高我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只在基础线徘徊呢?我想这应该是窦桂梅老师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到一个半小时的原因吧!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