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反思(2)
时间: 08-07
作者:谢斯俊
栏目:反思
第四是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一部分似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影响”的一般方法。
在这一节,我想到了几个人口迁移比较有意思的案例:
1、愚公移山——本身不是人口迁移,不过移山不明智,正确的做法是移人。
2、法国总统萨科奇、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都曾经参与国际人口迁移。萨属经济因素,穆、谢属政治因素,奥父留学,属社会因素。
3、杨振宁、章子怡和姚明都曾经到美国,但原因各不相同。杨振宁赴美留学,属文化教育因素;章子怡嫁给美国人,属婚姻家庭因素;姚明赴美打球,属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反思三: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反思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达成以下目标: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2.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人口迁移的历史进程虽然课标没有明确要求,我认为也应当重视。因为一方面通过人口迁移的历史进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人口迁移原因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从而为后面学习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作必要的铺垫。
人口迁移的原因这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课本编写并不很好。在教学中,我觉得还是应当多举一些案例,可以是教材(包括以前的教材)上提到的一些经典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或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他案例,如愚公移山就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案例,用来说明地形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拉力和推力,以及人口迁移的具体原因。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不难,我以为照书读书当然很容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比如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分析,从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我认为自己做得还不是很好,可能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来分析和讨论。
反思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很多内容学生课前大多有些感性认识,但是涉及到具体内容内容时就没那么面面俱到了,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备课时比较充分,找了很多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和第二部分“人口流动”在教材中是分开讲解的,我在备课以及上课时,将两部分内容合起来用对比法进行讲解。特别是对这两者区别的讲解,列举了许多例子,如“打工仔去深圳打工属于人口流动”,“小王考取了中山大学去求学属于人口迁移”。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人口迁移是长期的,永久性的以及变更户籍的,而人口流动是短期的,暂时的以及不变更户籍的”。
“世界人口迁移的路线和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区别。比如“美国、大洋洲、欧洲、非洲”在15-19世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同路线、特点及原因。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不但增强了读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些许历史和政治知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较高。不足的是,在第一个班级讲课时,由于补充的内容太多,所以新课没来得及讲完,思路有些混乱,但接下来的班要熟练多了。相同的内容在晚些教的班级中讲解时只是更加熟悉了,可见,以后第一遍教学切记要熟练——课前要更加充分的备课熟悉教材看透教材,而不是上课时还发现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整教学思路,尽量更流畅更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书本中的所有活动,这点以后也要努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