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学反思

时间: 07-30 作者:何川 栏目:反思
反思一:人琴俱亡教学反思

在《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同时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一、能用现代汉语通顺的翻译全文,明确重要文言加点字的意思和作用。  二 、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深情。

教学过程非常顺利,一方面由于本文内容简单,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平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当然一节课总是有得有失,反思如下:

一、自主学习并不代表不需要老师的存在。

一堂语文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让学生融入课堂。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二、文言文教学要文言并重。

上课 时我们老师应该否定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文言并重。

三、注重对比阅读。

在课堂上,由于本文内容简单,因此在分析完后设计了一个对比阅读环节。阅读练习册《荀巨伯探友》,完成习题并和文章进行比较,比较异同。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课堂学到的一些学习方法


反思二:人琴俱亡教学反思

怎么上这节课?

很多人说古文最好上了,更何况这是一篇不足一百字的古文。真如我上课一开始跟学生说的一样,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短小的文章真是小菜一碟,比起以前学得古文真是小巫见大巫。事实真如此么?文字上确实如此,但内容上截然相反。其实越是短小的文章越是内涵丰富,特别是短小的古文。但同时短小的古文有个优点,就是不必在字词上花费太多时间,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花了两节课的时候做了疏通的字词句的幻灯片,最后证明确实很实用。对于这篇古文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追究,我也可以蜻蜓点水地讲过,照样可以应付考试。但我真的于心不忍,我不想让我的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不能让他们一知半解,更不想让他们觉得原来古文就是如此的浅显,语文就是背背答案!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几则故事去了解子猷的性格:放荡不羁,尊内心而轻外物,洒落之高致。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知道弟弟已经去世而“了不悲”“都不哭”。我还让学生去走进魏晋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风度:超脱外物,追求个性。也只有那样的时代才造就了子猷这样的人!最后我让学生从古人与琴的关系去理解子猷为什么用弹琴来这一特别的形式悼念弟弟:原来琴是弟弟的象征,琴音能传递情感!可惜,唯一的能抒发痛苦之情的琴也已经不调,所以子猷掷琴后悲痛欲绝!如此看起跟课文无关的内容却让学生更深刻了解了课文,同时也丰富了上课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我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一节课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一直认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上课的类型,模式应该不能拘泥于一种。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课文,学生和自己的特点上不同类型的课。也就是要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的是“教材”、“学生”、“老师”。备课时一定要分析教材,学生和自己,要正确的定位,这一节课要上成什么样类型的课?有的课文主要传授的知识,例如说明文,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讲;有的课文传递的思想,我们就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思想闪光;有的课文是一种文化的折射,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做个引路人,把学生们领进文化的大门,去感受文化……这篇课文我虽然是通过魏晋的文化来诠释课文理解课文,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文化史上那最独特的一页。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