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学反思

时间: 07-16 作者:刘飘 栏目:反思
反思一:五人墓碑记教学反思

多次执教此文,倍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味。学习《指南录后序》后,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严重的厌倦感,直言:“又学文言文!”“很无趣!”……本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学生的感慨,能否换种形式教文言文?

备课时上网络看到视频,某中学学生表演的课本剧,便萌发了把文言文变成课本剧的想法,几节课下来,这想法变成了现实。

学生从编写剧本、从编排、从表演的热情和效果来看,他们很有激情创意,剧本写得细致具体,表演中能将生活中积累的东西活学活用,演出虽然缺乏熟练度,但表演得还算有声有色,这次的大胆尝试还是给了我充足的信心。

但热闹之后更需要冷思考:

剧本演过了,课本内容将如何处置?文言文知识将如何落实?是否从文言词语的梳理中落实字词?是否从作者引发对事件评论角度重点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两者如何有机结合,兴趣与落实如何转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时近期末考试,思考刚开始便匆然结束。


反思二:五人墓碑记教学反思

今天是期中考后新课的开始,讲授的是五人墓碑记。

精彩:能够用一些相关的新闻及题外话唤醒快要沉睡的学生。

偶得:学生对文言的理解能力超乎我的想像。

不足:上课有时一延伸就停不下来,课堂的把握能力较差。

改进: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上课线索才会清楚,不会跑偏!

心情:一般。

这是第一篇反思,似乎没写出什么,但总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自己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加油加油!


反思三:五人墓碑记教学反思

从实际教学看,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习惯于从“言”的角度看待,很少从“文”的角度思考。对于抓关键词句等现代文阅读已经驾轻就熟的阅读方法,很难迁移到文言文中。文言文教学还任重道远。  

所幸的是,通过网络搜索,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内容,文言字词知识、相关背景、音视频、知识介绍。尤其百度百科、百度mp3搜索、百度视频搜索提供了海量的知识,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更可以加强学生的讨论深度,为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做到从文到言的转变、践行生活化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反思四:五人墓碑记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一直以来被作为高中语文精读教材的《五人墓碑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反馈,效果明显比以前的任何一节课都要好。兴奋之余,也对这节课的成败得失进行了理智的回顾和反思。

这节课中,做得较好的主要有三点:

一、 发散思维,巧妙导入.  在开始上课时,我先提出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我与地坛》和《纪念刘和珍君》,谈谈有何感悟。学生立刻能回答出有关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感悟。接着比较 史铁生和刘和珍的人生价值时,学生陷入了沉思,也有学生突兀的回答:一个活着,一个死了。在一片哄笑声中,我耐心得引导他围绕为什么有人顽强得选择生,而 有人为什么从容得选择死来进行思考,终于他答出了革命者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五人墓的图片,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说明五人 的死因,同学们立刻找到相关语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配合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水到渠成,将其引入“义”的创设情景中。

二、激情引燃学生 思维之火.   在这次上课的过程中,我深深得体会到了激情教学的魅力。如果授课时教师缺乏激情,学生也不会受到感染,师生互动就不能充分体现。因为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篇 文章,又阅读了大量资料,感受比较深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投入了感情,感染了学生。学生也真能够动情地读,入境地想。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往 往游离于教材之外,自然也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语文教师没有激情,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而尤为难得的是,有位同学在这种激情氛围中,竟然对教材上的注 释翻译提出了质疑,文章中有一句“谁为哀者”,教材解释为宾语前置句式,翻译为“你们在 为谁痛哭”,#p#副标题#e#这位同学提出这种解释有悖作者的初衷,结合当时群情激愤的情景,那些色厉内荏的缇骑心惊之下,必然是歇斯底里地威胁送行的人们:“谁在痛哭, 格杀勿论!” ,将人们伸张正义的悲愤之心与那些爪牙的飞扬跋扈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观点得到了相当多同学的赞同,这是本节课给我的惊喜,也使我更加意识到了:教育不是注 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一把学生的思维之火!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