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时间: 07-29 作者:吴雄辉 栏目:反思
反思一:外婆的手纹教学反思

“生态语文”始终有两个问题必须面对:读什么,怎么读。
    
一、关于读什么——一次智慧的选择
    
我们究竟要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选择什么样的文章作为教学的典型样本呢?
    
有两个思考的角度。一是选文能与教材形成照应、补充、梯度乃至替代的关系,二是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摹本和智慧。
    
回顾一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挚爱亲情”的课文组成,有《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我的母亲》四篇文章。作为亲情的存在样式,四篇文章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
    
1.强化悲情但智慧略显不足。用悲情来强化亲情,有其强大的感人效果,这是可以的。但为了证明亲情的存在,《甜甜的泥土》不惜制造了一个近乎病态的母亲,仿佛亲情只有在悲情故事中才能体现。除了邹韬奋《我的母亲》中的母亲,还没有一个父母是智慧的化身。
    
2.突出沧桑但切近现实略显不足。四篇文章都是言说过去的亲情,没有一点时代的影子。因为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很久远,这样的生活是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当然也就难有共鸣和震撼。
    
3.强调孤寂但亲情关系处理略显不足。不是说不去了解过去的一代人,而是为何去了解过去一代人和如何去了解过去的一代人。四篇文章都是截取一个历史的片段,也割裂了亲情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心》尤其是这样,孩子被换来换去,宛似一个没有生命的商品,孩子的视角与话语权缺失了。
    
亲情的文章不是证明亲情的存在,这个命题是不需证明的,是动物的本能。这样的文章组合,还能证明怎样的命题呢?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亲情观念呢?我们愿意看到的亲情的文章,是有关生命的代谢与传承、时代的演绎与根基、文化的呼唤与基因;还应是孩子的身上种植下父母的愿望和时代的期待。
    
由此,《外婆的手纹》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所塑造的“外婆”不仅是个年老的女性,更是一个艺人,一个哲人,一个诗人。“外婆”也不仅是一个人的存在,而是一代人的存在,展现的是如何以生命最原始的韧性默默地抵抗生活的艰辛,可以看到一代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外婆是一个生命传承者与守望者的存在,她的身后,是带有她血脉的子孙后代的生命的延续;外婆是一个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生命的真善美的名义,她永远不会淡出历史的舞台。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看到的亲情的本色。
    
至于李汉荣美得可以下酒的文字,就更不必说了。
    
二、关于怎么读——一次精神的穿越
   
 “生态阅读教学”的理念里,学生有双重身份:对于文本来说,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而存在;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作为阅读对象而存在。课堂不仅是在读文章,更是在读学生在文章情思的河流中游弋的状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生态语文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课前生态阅读活动”及“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
    
课前生态阅读活动:课堂的呈现,其实已有了课前阅读的铺垫。教师陈述推荐理由,建议学生上网查阅、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作好批注,最后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阅读体悟。这样,接下来的“课堂生态阅读教学活动”就只面临两个技术处理:文本本身及学生理解文本的状态。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