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时间: 06-05
作者:戚蕙玥
栏目:反思
反思一: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是否喜欢画画,并观看名画”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在观看名画中认识画家“戴嵩”二字。识字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做动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带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画技的高超。
2.重视词语的教学
在第一学段中,字词的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因此,本堂课中,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识字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如讲到画家“戴崧”时,引导学生说说从哪里见到“戴”字,怎样记住“崧”字。学生联系生活提到了“戴”红领巾时想到“戴”,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崧”,对于词语的理解方面,我觉得学生对“拱手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钱”的理解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做动作理解“拱手”用简笔画帮助理解“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并在快结课的时候,让孩子书写生字。
3.重视语言训练
本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读,来体会到画家画技高超,如““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于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重点,进行语言训练,使得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新的收获,接着用这种句式进行训练。如:“看画的人一( ),就( )。有钱的人一( ),就( )。”学生说得很不错。
然而,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
1.写字时间不充分
写好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说出来的,应该是学生大量亲自的实践,认认真真地写出来的。低年级的写字就应该在课堂上完成。在这堂课中由于在识字、感悟朗读等环节训练的点贪多,容量大导致写字的时间不够,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写字训练,写的字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可想而知,写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实,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在上课前也曾告戒自己,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写字时间并当堂反馈,但还是把写字环节作为机动环节处理。看来,对写字的重视是伪重视。有些事光想没有真正落实都是空话,只有内心深处有振动才会付诸于行动。
2.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离我们的生活年代久远,他画的又是中国国画,学生不熟悉,所以文本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虽然不是游离,但它所表现的是课堂常规所要求的一般的状态,而不是源于内心的积极渴求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是很努力的,也想尽力地表现自己,但他们又是真实的,他们的眼睛会告诉你,总缺点什么。内心的尴尬与失落不免产生。我想可能是没有触动学生内心的某一根心弦,没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喜欢小动物,喜欢同龄人,喜欢似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如何让学生走近这样一个离他们年代久远的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直观的感受、生活体验的唤起应该非常重要吧。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是否喜欢画画,并观看名画”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在观看名画中认识画家“戴嵩”二字。识字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做动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带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画技的高超。
2.重视词语的教学
在第一学段中,字词的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因此,本堂课中,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识字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如讲到画家“戴崧”时,引导学生说说从哪里见到“戴”字,怎样记住“崧”字。学生联系生活提到了“戴”红领巾时想到“戴”,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崧”,对于词语的理解方面,我觉得学生对“拱手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钱”的理解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做动作理解“拱手”用简笔画帮助理解“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并在快结课的时候,让孩子书写生字。
3.重视语言训练
本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读,来体会到画家画技高超,如““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于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重点,进行语言训练,使得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新的收获,接着用这种句式进行训练。如:“看画的人一( ),就( )。有钱的人一( ),就( )。”学生说得很不错。
然而,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
1.写字时间不充分
写好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说出来的,应该是学生大量亲自的实践,认认真真地写出来的。低年级的写字就应该在课堂上完成。在这堂课中由于在识字、感悟朗读等环节训练的点贪多,容量大导致写字的时间不够,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写字训练,写的字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可想而知,写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实,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在上课前也曾告戒自己,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写字时间并当堂反馈,但还是把写字环节作为机动环节处理。看来,对写字的重视是伪重视。有些事光想没有真正落实都是空话,只有内心深处有振动才会付诸于行动。
2.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离我们的生活年代久远,他画的又是中国国画,学生不熟悉,所以文本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虽然不是游离,但它所表现的是课堂常规所要求的一般的状态,而不是源于内心的积极渴求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是很努力的,也想尽力地表现自己,但他们又是真实的,他们的眼睛会告诉你,总缺点什么。内心的尴尬与失落不免产生。我想可能是没有触动学生内心的某一根心弦,没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喜欢小动物,喜欢同龄人,喜欢似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如何让学生走近这样一个离他们年代久远的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直观的感受、生活体验的唤起应该非常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