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2)

时间: 07-28 作者:王玉珏 栏目:反思

二是品读策略。帮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感悟美,品读对象可以是人物语言,也可以是动作细节,只要注意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创作常识教给学生或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人物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就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精巧之处;只要注意引导品味语言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意义和张力,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是对话策略。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行为中,无形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形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小说的对话经常是问答与讨论(有别于诗歌的诵读、散文的品味那样的对话),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行为被引入小说教学,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也为学生自由充实地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更加肥沃的土壤。

四是拓展策略。及时拓展,触类旁通,常常会出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当然,拓展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且有限度,要切合文本和学生实际。


反思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课时,在早自习匆匆布置了预习作业,结果很多学生没看,就算看了再看一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节课基本上就理了故事梗概,让学生看了一遍半,然后,提了自己的疑问。大部分学生都很疑惑为什么文作者要写那么多学校布置的环境描写,这篇小说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

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但是,我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当场解答是会造成教师课堂思路的混乱的,也会让学生觉得乱。最好的办法是在上课前将学生的疑问汇总,教师归类,然后按照几类问题来设计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带领学生细细读,让学生自由讨论,当然讨论的问题需要教师事先设定,这样的教师也需要有一定的课堂预设能力。

问题随之而来了,这么长又没情节的小说学生不爱看,课前预习让他们提问题可能会不好操作。怎样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呢?这让我想到了山东衮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35分钟上课展示,10分钟预习下一课。怎么操作仍然需要仔细考量。

思路清晰很重要:其实我想到了围绕“残忍”一词。战争对“我”是那么残酷(课文结尾部分),然而残酷的只有这样吗?我有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残酷的?我对战争的态度怎么样?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教育,从学校的布置以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誓言中看出来)指向教学难点。所以战争是残酷的,但是这样的纳粹教育麻木少年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战争的炮灰而不自知才是最残酷的。伯尔不仅反战,而且思考了战争不止的根本原因。


反思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通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一课的教学,总结并思考了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问题
 
我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注意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学目标游离,不是说没有目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这样反而使学生难以正确把握目标。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要掌握,一堂课45分钟满满当当,处处都是重点,时时都需紧张注意,这事实上是不符合张弛之道的。实际上作为我们老师都知道,要让学生从始至终精神高度集中上完45分钟的一堂课,基本很难。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问题。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天24小时全负荷运作。假如一天的每堂课都是这样“充实”,课后又要穷于应付各科作业,学生在一天下来究竟能切实掌握多少东西,对此我并不乐观。教学的有效我认为不应当只从单独的一节课入手,而应首先从宏观上,大局上进行规划。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这思路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思路,而应该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