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3)

时间: 06-23 作者:梁远龙 栏目:反思
    
二、拓展文本,抓住关键,研磨体悟

以 “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根据描写母子三人的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文本的思想。以描写母亲为例吧!课文是这样写的: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那么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集中体现母亲的 机智、勇敢、镇定呢?我估计学生不难找出,是——“急忙”和“轻轻”,接着,向学生提问:“‘急忙’一词体现夫人的什么品质?”我猜学生都会说:“机 智。”当时,我有些困惑,认为这个预设的答案不够深刻,太表面化了,未能真正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急忙”,学生如何在学习中实现“语言与内容的统一” 呢?1、会找到“急忙”一词;2、要明白为什么“急忙”;3、要读出“急忙”;4、品出“急忙”;5、记住“急忙”……假如学生都做到这几点,说明他们对 “急忙”的理解不是肤浅的,而是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细腻的解读,更者跳出文本,变作者的“急忙”为自己的“急忙”了。想到这,我灵机一动:是呀!光会找到重 点词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景理解这个重点词的深层含义。顿时,我茅塞顿开,把“急忙”与“轻轻”两个形容词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品 质。在课堂上我实践了这个想法,从学生的反馈,知道他们对母子三人为什么这样做,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回归文本,指导学法,拓展延伸
    
一 件事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这就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理解本文有多少个起伏,并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 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继而让学生知道,要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起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起伏。” 因此在对板书进行设计时,我也把这个内容放到教学过程中,力求一目了然。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文本内容是“生死攸关”的紧张气氛,但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紧张而冷场,于是一直面带微笑,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直没有进入那生死攸关的紧张的气氛里,这可能是本节课的缺憾之处。


反思四: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p#副标题#e#表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我从抓重点段落展开教学
     
为 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谁 最让你敬佩?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批一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被激发了。后来再让孩子们小组里讨论交流,孩子们各抒己见,课堂气疯特别活跃。然后 在汇报过程中我适时抛出问题:如果情报泄露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谈的特别到位,至此理解了“生死攸关”的含义。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 浓。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反思五: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