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反思(3)

时间: 06-17 作者:邓建辉 栏目:反思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围绕自读指示学习课文,喜欢同一景物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4、跨越学科界限,考察理解能力和绘画技巧。

为了了解兴安岭的“岭”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情况,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绘画的能力,从而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学生画得比较投入,而且画得准确、美观,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5、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画画的、写诗的、朗诵诗的、唱歌的、签名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反思四:林海教学反思

《林海》是六年级上册第14课。作者老舍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先讲了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然后又通过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教学这一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反思一下。

一、导入激趣,紧密联系生活。教学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请见过大海的同学谈谈对大海的印象。学生会说,“一望无际”,这恰恰也是林海的一大特点,我趁机说,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海,那就是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去欣赏一下那儿独特的美。这样就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了起来,有助于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p#副标题#e#这样语文教学的导入才不会庸俗化,才会有厚度和深度。

二、体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学习这节课时,不管是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词语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我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学习方法。我只是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保障了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设置几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领会“林”这部分内容,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林”这部分内容的方法:(1)读相关内容;(2)找出特点;(3)品读词句;(4)谈谈感受。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岭”和“花”这两部分内容,并完成提供的表格。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举一反三,“岭”和“花”这两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可多进行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也可进行适当范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