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时间: 08-08
作者:谢金莲
栏目:反思
反思一: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精卫勇敢的精神。但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说“老师,精卫很笨,石头丢到海里,海水不是越涨越高了吗?”我猛然意识到,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文化应注入新的活力了。于是,我问道:“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我用汽车拖石子、砖头。”而对孩子的话语,我没有做任何评判。首先我肯定了他们比精卫要聪明,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抽到哪里去呢?抽干了水对我们有什么坏处?把石头、砖头扔到海里,海水会怎样?学生一想,是呀,这办法并不好。这时,心急的孩子坐不住了,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我适时画了一个海与堤岸的平面图,与他们共同分析,海水是漫过堤岸才危害人的,怎样让他不危害人呢?这时,几个孩子恍然大悟,我们可以把堤岸修结实些!
诚然,精卫的勇敢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若不能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还去学习精卫的子子孙孙填海,我们的国家又怎能飞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赋予教材时代的活力,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乐于探究,敢于发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思考、会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出个人见解,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不正是新课该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吗?
反思二: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精卫填海》是一篇神话故事,文字不多,重点描写了精卫的执着精神。这样的精神在愚公的身上也存在。教学时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对比体会大海之大和精卫之小,体会对比悬殊,体会精卫填海的决心与勇气。
导课时问学生曾见过什么样的大海?
学生答: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望无际的大海、蔚蓝的大海、风平浪静的大海......
这一环节设计有两个目的,一作为一个语言训练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二为后文对比“大海之大”“精卫之小”埋下伏笔。
抓住第二自然段“天天”体会精卫从不间断,无论天气如何,忘记饥饿劳累,日日夜夜衔石子、树枝来填海。这是面对强大欺辱时的无畏,这是弱者执着的抗争!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逐渐体会精卫的内心世界,走进它的精神王国。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就是一串珍珠项链中最闪亮的珍珠,它藏着作者的情感,传递着丰富的内涵,表达着某种精神,诉说着不一样的情怀。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日后的语文课堂当逐渐提高自己慧眼识“关键词”的能力,以一点想开去,让学生找准点,深挖井,收获汩汩的思想甘泉。
反思三: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新“精卫填海”。让学生将故事重新编写。我以为平时不喜欢写话的学生会愁眉苦脸,但出乎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有不情愿的表情。
第二天早读,我走进教室,便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捧着手中的作品凑到我跟前,稚嫩的字迹,但却非常有趣。
有一篇作品充满浓厚的神话色彩,讲精卫被淹死后,炎帝找到龙王大帝制服大海。有一篇写了精卫和大海最后成了好朋友。还有一篇写了精卫和她的子子孙孙终于填平了大海,可是他们发现地球失去了大海之后变成了一片沙漠,后悔了,又齐心协力衔树种,植树造林,渐渐地,大海重回到地球,大海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不再乱发脾气淹死人们,从此,地球上不再有灾害,大家一起快乐地生活。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精卫勇敢的精神。但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说“老师,精卫很笨,石头丢到海里,海水不是越涨越高了吗?”我猛然意识到,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文化应注入新的活力了。于是,我问道:“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我用汽车拖石子、砖头。”而对孩子的话语,我没有做任何评判。首先我肯定了他们比精卫要聪明,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抽到哪里去呢?抽干了水对我们有什么坏处?把石头、砖头扔到海里,海水会怎样?学生一想,是呀,这办法并不好。这时,心急的孩子坐不住了,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我适时画了一个海与堤岸的平面图,与他们共同分析,海水是漫过堤岸才危害人的,怎样让他不危害人呢?这时,几个孩子恍然大悟,我们可以把堤岸修结实些!
诚然,精卫的勇敢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若不能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还去学习精卫的子子孙孙填海,我们的国家又怎能飞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赋予教材时代的活力,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乐于探究,敢于发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思考、会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出个人见解,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不正是新课该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吗?
反思二: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精卫填海》是一篇神话故事,文字不多,重点描写了精卫的执着精神。这样的精神在愚公的身上也存在。教学时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对比体会大海之大和精卫之小,体会对比悬殊,体会精卫填海的决心与勇气。
导课时问学生曾见过什么样的大海?
学生答: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望无际的大海、蔚蓝的大海、风平浪静的大海......
这一环节设计有两个目的,一作为一个语言训练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二为后文对比“大海之大”“精卫之小”埋下伏笔。
抓住第二自然段“天天”体会精卫从不间断,无论天气如何,忘记饥饿劳累,日日夜夜衔石子、树枝来填海。这是面对强大欺辱时的无畏,这是弱者执着的抗争!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逐渐体会精卫的内心世界,走进它的精神王国。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就是一串珍珠项链中最闪亮的珍珠,它藏着作者的情感,传递着丰富的内涵,表达着某种精神,诉说着不一样的情怀。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日后的语文课堂当逐渐提高自己慧眼识“关键词”的能力,以一点想开去,让学生找准点,深挖井,收获汩汩的思想甘泉。
反思三: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新“精卫填海”。让学生将故事重新编写。我以为平时不喜欢写话的学生会愁眉苦脸,但出乎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有不情愿的表情。
第二天早读,我走进教室,便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捧着手中的作品凑到我跟前,稚嫩的字迹,但却非常有趣。
有一篇作品充满浓厚的神话色彩,讲精卫被淹死后,炎帝找到龙王大帝制服大海。有一篇写了精卫和大海最后成了好朋友。还有一篇写了精卫和她的子子孙孙终于填平了大海,可是他们发现地球失去了大海之后变成了一片沙漠,后悔了,又齐心协力衔树种,植树造林,渐渐地,大海重回到地球,大海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不再乱发脾气淹死人们,从此,地球上不再有灾害,大家一起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