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反思(2)
时间: 06-17
作者:邓建辉
栏目:反思
写到这,我越发觉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只要做到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文情感、同时指导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再加以程度适合的训练,就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在人文因素方面,还要教师的情感引导、精彩的语言、适当的课外资料深化作为手段。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我们手里拿的又是旧教材,如果老师不出些新内容让学生听所未听闻所未闻,仅凭几张电脑中的图片,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肯定会日益的降低。所以,语文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备好课文里的内容,还要真的把目光放开。
2、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如何精彩?
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煽情”的功力还是不够。比如说,在刚开始配乐朗读课文第一段的时候,我觉得情境很美。美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录下来去听听,肯定是种享受。不过这样的精彩瞬间太少了,后面的语言,有的是临时组织出来的,未免有些磕绊。不过胜在自己对于课文的内容很熟,所以以书中的语言串连下来,倒也不显突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时刻抓住学生容易分散的心思呢?是设计悬念、还是妙语连珠、还是要……我想,这些都需要一点点吧。
现在设想对于教学的设计改动如下:
紧抓林“海”,深入体会、研读第3、4自然段;带着这部分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体会岭、花段,最后再进入情感升华体会“兴国安邦”的境界;在体会每一个部分的时候,各自有特点:岭的温柔,绿的数量,花的美丽,在对比中去体会“亲切与舒服”,好像作者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为什么呢?大兴安岭这么好、又有这么巨大的作用、人与山林相处这么和谐,自然就是“亲切与舒服”。要点集中了,讲解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性就更加能够得到发挥了。
除了引入环节的情境不变色,抓住4个动作这样细致的描写,让学生也如同走进了大兴安岭一样,去看一看、摸一摸、走一走,身份有点像导游,这样的情境性会更强。
看来,我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入的,在教学设计方面还要再多揣摩,多补充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些吧。
反思三:林海教学反思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
1、抓文章精髓,教师教的思路跟着学生的学习意愿走。
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把参观林海的全部情感凝聚成的两个内涵极深,并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这个词从而抓住了文章的精髓,让学生自己谈怎样做才能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随着学生的学习意愿走,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林海》自然风光片的播放使学生进入情境,亲眼目睹了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景的赞叹与喜爱的情感,更为理解课文语言文学的意境美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观赏得很认真,不时发出惊讶和赞叹之声,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欣赏。
3、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