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反思(3)

时间: 06-12 作者:赵春晓 栏目:反思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就在水塘边读书,很爱学习。
  
生: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学习也是如此,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生: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生: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电”。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而发的吗?
  
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反思五: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诗的前两句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的是半亩方塘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看到这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分两步进行:

1、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在听录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从短短的几句诗中感受到诗所描写的意境美。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齐读两遍,启发学生质疑。

《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