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时间: 06-12
作者:赵春晓
栏目:反思
反思一: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一、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二、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三、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四、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五、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附:原来设计的教案和6份练案,以此提醒示自己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
反思二: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一、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二、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三、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四、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五、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附:原来设计的教案和6份练案,以此提醒示自己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
反思二: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