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反思(5)

时间: 06-11 作者:张唯娜 栏目:反思

自 然,他的这句评价话语马上遭到了其他同学的批驳。在我和同学们“引经据典”的一番帮助下,他后来说出了“舍己为人”等词句。尽管如此,这怪诞的“音符”课 后还是带给我一串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体验的不同,他们对文本往往也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而且,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这种课标理念,老师们往往会由于理解不同而采取迥异的教学策略。当 然,张磊同学这种严重偏离文本价值导向的人物个性解读,任何老师都会及时加以纠正、引导,就如我一样。

也许,他没有想太多,只是说着好 玩,“童言无忌”;也许,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不管怎样,这个极特殊的课堂案例,足以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如果有这种体验,证明我没有领着他走进文 本,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品格。是什么让他产生偏离正确价值观甚远的上述评判标准?他的生活经验吗?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雏形吗?为什么在学习 了《丰碑》这样感人的文章之后,他还无动于衷?这起码也说明,他没有从军需处长的神态描写中,领会到军需处长的坦然自若、坚韧刚强,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 然的崇高品质。他仍然是从“小我”出发认识人和物,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在他心中闪耀。

我一直坚信,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把学生的灵 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界,譬如《丰碑》一文的学习。可是,上面案例在提醒我:如果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 体教学对想象力匮乏的学生可能有“不可或缺”的帮助作用。假如,我一开始用录像出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假如,朗读相关文段时,配上 低婉悲壮的音乐;又假如,用重叠幻化画面帮助学生想象理解“被冻僵的军需处长”如何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如此,不和谐的“插曲”还会不会刺耳地响 起?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学完《丰碑》一课后,此话更值得我谨记。


反思五:丰碑教学反思

自任教以来,我不止一次执教过《丰碑》这篇课文,每一次都被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深深打动。这学期,教研员张老师给了我执教县级研讨课的机会,我又一次选择 了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在认真研究教材的情况下,我对文本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和思考,我改变以往教学思路,用将军的思索来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由将军先前的 担忧: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到文尾:如果顺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来组织教学。
    
曾有教育先驱者说过:教育 本身就意味着: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红军队伍里的一名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 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这怎能不令人感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了一定的品味。如:教学第13自然段,当将军得知这位冻僵的老 战士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与冲山化为一体的老战士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让学生领悟到这些神态、动作的 描写既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复杂的内心情感。又如在学到文中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神态、衣着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理解 文章的内容,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因为这段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要想让学生一步到位地去理解很难,故而了教学到将军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愣住 了”, 我设计了对这段文字的一次反刍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 格,做到细微之处悟精神。同时,我还设计了让学生面对“晶莹的丰碑”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想象,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使文 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