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教学反思

时间: 01-08 作者:陶世斌 栏目: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一: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
    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我主要是先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错误,在错误中先解决求(奇数个)中位数的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安排偶数个,学生在碰到了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由觉得能解决的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的轻松,又省时又高效。
    为进一步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通过二幅条形统计图,一幅是一组数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差不多,另一组是中位数大于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82排倒数第二位)。通过与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有效地比较和沟通,以此来突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白,当一组数据相差不大时,中位数和平均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当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中位数一般不会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只能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通过以上理解,学生就能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探讨,进一步领会中位数的价值。
    然后进入“拓展应用”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我的成绩”“假如我是老板”“你知道吗”等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灵活的加以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中位数教学反思二:

    《中位数》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一个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的神秘地带。今天作为校本培训的一节公开课,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次展示,之后又许多话想说。
    一、对于教材的认识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二、课堂反馈:
    首先,引入部分合情合理,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新授教学。与别人不同的是当学生发现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甲公司职工的中等工资情况后,我安排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将教学的难点前置处理。“你认为怎样一组数据不适合用平均数来反映其中等水平,你认为甲公司用哪个数据反映职工的中等工资水平比较合理?”自认为是最佳时机,但不知什么原因,学生的的反馈并不积极,讨论也似乎草草收场,所以我想,是不是时机尚未成熟?也许是提供的材料还够充足,表象建立的还不够清晰的原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