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危机与新政教学反思(3)

时间: 08-25 作者:王利容 栏目:反思

如何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呢?我今后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首先要设计好学生参与的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环节,教师应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其次要变换参与的形式,如:安排讨论、操作、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动耳,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2、让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即扩大参与的广度。要提倡全体学生都参与。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例外。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个亮点,就是有效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听课老师评语)。但到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些困惑:史料的收集几乎都是老师做的,又如何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有时候史料的出示仅仅是为了证明一下书本中的某个结论,“走马观花”似的让学生看一眼就过了,这怎能体现史料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有时候把史料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句子用特殊的线标示出来,是不是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期待着能早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反思五:大危机与新政教学反思

回顾我对《“大危机”与“新政”》一课的教学,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成功之处:

1、基本实现了三维目标。学生了解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能够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知道了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能够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体会到了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知道了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上完成了读图,默读,齐读,讨论等活动。

2、这节课我做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表达能力差),来上这一课,采用了教师讲解、引导提示,学生读图,默读,齐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恰当的。比单纯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好。现在很多教师为教改而教改,一味探究,而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不注重结果,只注重过程。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这节课中我避免了这中情况。既注重结果,也只注重过程。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3、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了关键。

4、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5、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6、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这几点我都做得比较好。效果较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