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危机与新政教学反思(2)

时间: 08-25 作者:王利容 栏目:反思


反思四:大危机与新政教学反思

上周四我校推出了史地政教研组的几节观摩课,我有幸承担了一节,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讲的是九年级下册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从这节课的准备,到上课,再到后来的讨论交流,我都觉得收获很多,这确实是一次很好的磨练自己的机会。

从总的来看,这节课是以“问题——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展开的,当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还比较满意,认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做完这一节课后,我觉得有太多的缺憾了,教学前预期的许多教学效果均不理想。在讲课过程中,一大部分同学处于观望的状态,没有太多的投入精力,师生碰撞所占的比例不大,气氛沉闷,学生举手回答的不多。最后引用的温总理的话,又有几个同学会受到触动,产生共鸣呢!突然明白了有的人为什么“说课”说得那么好,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是效果一般!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更深一个层次来说,没有把学生教好,是教学工作还没有做到家的结果。一是投入多少,再就是方法是否恰当。现在想来,这节课的问题主要出在这几个方面:

一、具体细节没有精雕细刻:比如:在讲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尽管是分组讨论(四个小组),#p#副标题#e#但没有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另外,活动组织的太随便,没有能够很好的讲清楚这些新政措施为什么“复兴工业生产”是中心环节,这是需要自己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再比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时候,没有突出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的高贵品格。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处理能彰显教师的智慧和理念,这些需要我多多的进一步研究,以便今后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据情感原理,缺乏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节课是观摩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周围有一些老师在听课,我分析学生在思想上认为这节课是他们来帮助老师来表演的,这就失去了真正的学习动机,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实这节课在设计时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点,这是一大失误!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今天刚在网上看到一位同仁的授课思路,大大启发了我。他将“学案”转化成“病历”的形式,将“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转化为两份病历,将“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转化成“病历”中相应的项目“病因分析、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并发症”,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转化成“病历”中相应的项目“近期治疗史、处方、新药特点、复诊记录”。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大的框架,学生同样很好驾驭,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值得学习。三、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当初考虑到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有限,所以学生直接参与的环节较少。现在看来,很明显,这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没调动起全体学生来!课后我问了几名学生为什么不积极举手发言?他们说“不敢说,怕说错了,给老师丢脸!”看看,带着这么大的思想包袱来学习,怎么能学得轻松,怎么能全心地投入学习!从这个问题上看出了平时教学上的毛病-------就是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总觉得问题有固定答案,而不知道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是最重要的!其次,在教学中给学生缺乏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愉悦,所以他们很多人缺乏自信!只有多有成功的经验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中。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