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决战教学反思(3)

时间: 08-18 作者:涂志勇 栏目:反思

在进行导入部分的设计时,我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入手,最终选择利用“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格,进行导入。通过表格中的相关数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国民党在当时所占有的绝对优势,从而进行设问:为什么反而最后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呢?学生自己找出问题,通过学习再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在自学后进行反馈,主要采取的一个是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另一个是观看视频。由于教师对这一环节的要求说明的不够详细,导致各组之间的提问不够连贯,使课堂造成了脱节现象。观看视频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要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了解。#p#副标题#e#学生对通过视频进行学习的这种方式比较感兴趣,并且看完后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给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讲解。在第4组讲解“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采取相同方法解放的还有哪个城市?”的时候,在分析完原因后,能够给同学们指出在和平解放北平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国民党军官傅作义,而且能够利用教科书中的“三大战役示意图”中的图标,让同学们找出采取和平手段解放的另一个城市——长春。第2组和第5组的同学共同探讨本课的难点问题“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就打败国民党呢?”。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教科书上的提示内容探讨出原因,分析的比较到位。但在整个环节中作为教师的点评却没有跟上,没有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点,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激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

另外,本课小结的设计采取的是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通过这首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解放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应该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教学环节的连接以及时间的安排。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学习,更好的设计每一堂课。


反思五:战略大决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或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在课前进行设计的时候,是想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解决,从而也使这节课出现一个高潮。但事实上的效果并不好,不但没有形成高潮,就本课的难点也没有很好地突破。

课后老师们进行研讨的时候,他们都提到了老师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其实一上完这节课,我就进行了教学反思,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我在提示学生的时候,用的是下列词语:战争性质、集团利益、国家职能、历史趋势。这些词的专业性太强了,不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这几个词就已经使学生晕头转向了。尽管自己在课上给了学生很多的提示,学生们讨论还是不热烈,这节课的高潮还是没形成。

如果课前准备工作做的够充分的话,就应该想到这个问题,老师的提示完全可以选用学生更为熟悉的词语,如:士气民心、战略战术、阶级立场等,这样学生能够觉得自己有话说,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就会更热烈,讨论后的学生发言就会更积极,这样预期的课堂高潮就会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会更好地得以解决。

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而对于课堂的调控准备不到位。这也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备过程,做反思。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