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时间: 02-19
作者:李平平
栏目: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一:
《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结合单元主题“走近毛泽东”,是通过学习课文,从字里行间领略毛主席的伟人领袖风采。课文很长,所描写的场景繁多,课前准备时,给我第一反应是必须把课文读短,力求达到“长文短讲”。
继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文顺序,概括描写场景,开始了《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节课下来,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感觉教得不顺手,磕磕绊绊的,似乎又回到了“老套路”上去了。
一、课前预设不够充分
复习导入中,设计回顾课文的主要场景,教师板书似乎还很顺手。顺势从整体入手,学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四个场景的情况,旨在高度概括,尽量读短文章。最初设想这一环节只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能完成,不需要提到合作学习这一高度来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课堂中出现了学生概括不准确,五花八门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得不够,在这一环节,应设置为小组内细读课文。二是,开国大典这历史事件与学生认识有一定的时间差距,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历史了解不够,没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谈不上感同深受,或许课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影相、声音信息资料,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会迎刃而解了。
二、课中“小组合作”深度不够
课堂中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设置了两个小组合作探究点,一是典礼中人们的表现怎样?划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二是阅兵式中,从语言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对相关的句子画得比较正而且迅速,结合具体的语句谈感受时组内比较片面,没有将所划出来了句子放在一起,去研究,去品读,只是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从学生的展示交流发现探究深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是老师方法提示不够明确,二是时间给得不够宽余,总是想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展示时,对学生划出的句子,老师利用课件,将其排列在一起,与学生一起分享、品味语言了,“30万人”、“一起”、“欢呼”、“掌声”,反复出现表达效果及表达的情感,老师似乎真正“包办”了学生的行为。也未能品出味道来。
三、课堂问题处理不够合理
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卡壳、不全面、不到位、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时,随解决问题的行为不能灵活的去处理。总一味尽量去完成基本的任务,有不断往前赶的味道,或忽略了提醒、或默认了学生言行。
长文短讲,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自然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并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二:
本课我把分成三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为整体的梳理与教学课文1—4自然段,并结合课堂作业完成所涉及到的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典礼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课文的5—10自然段,完成课堂作业。第三课时,教学阅兵盛况与群众游行。这样一来,课堂作业完成得较好,教学也比较到位,也不用那么紧张了。
于是,我这样开展教学。首先是课题的释义,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这是文章所写到的事件,如果再有时间与地点,那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清楚了。课题解决掉之后,检查预习。然后再来整体梳理课文,品读课文,最后对课文进行总结。
《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结合单元主题“走近毛泽东”,是通过学习课文,从字里行间领略毛主席的伟人领袖风采。课文很长,所描写的场景繁多,课前准备时,给我第一反应是必须把课文读短,力求达到“长文短讲”。
继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文顺序,概括描写场景,开始了《开国大典》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节课下来,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感觉教得不顺手,磕磕绊绊的,似乎又回到了“老套路”上去了。
一、课前预设不够充分
复习导入中,设计回顾课文的主要场景,教师板书似乎还很顺手。顺势从整体入手,学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四个场景的情况,旨在高度概括,尽量读短文章。最初设想这一环节只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能完成,不需要提到合作学习这一高度来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课堂中出现了学生概括不准确,五花八门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得不够,在这一环节,应设置为小组内细读课文。二是,开国大典这历史事件与学生认识有一定的时间差距,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历史了解不够,没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谈不上感同深受,或许课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影相、声音信息资料,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会迎刃而解了。
二、课中“小组合作”深度不够
课堂中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设置了两个小组合作探究点,一是典礼中人们的表现怎样?划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二是阅兵式中,从语言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对相关的句子画得比较正而且迅速,结合具体的语句谈感受时组内比较片面,没有将所划出来了句子放在一起,去研究,去品读,只是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从学生的展示交流发现探究深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是老师方法提示不够明确,二是时间给得不够宽余,总是想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展示时,对学生划出的句子,老师利用课件,将其排列在一起,与学生一起分享、品味语言了,“30万人”、“一起”、“欢呼”、“掌声”,反复出现表达效果及表达的情感,老师似乎真正“包办”了学生的行为。也未能品出味道来。
三、课堂问题处理不够合理
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卡壳、不全面、不到位、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时,随解决问题的行为不能灵活的去处理。总一味尽量去完成基本的任务,有不断往前赶的味道,或忽略了提醒、或默认了学生言行。
长文短讲,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自然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并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二:
本课我把分成三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为整体的梳理与教学课文1—4自然段,并结合课堂作业完成所涉及到的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典礼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课文的5—10自然段,完成课堂作业。第三课时,教学阅兵盛况与群众游行。这样一来,课堂作业完成得较好,教学也比较到位,也不用那么紧张了。
于是,我这样开展教学。首先是课题的释义,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这是文章所写到的事件,如果再有时间与地点,那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清楚了。课题解决掉之后,检查预习。然后再来整体梳理课文,品读课文,最后对课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