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牌和下棋教学反思(2)
时间: 07-28
作者:丁跃芬
栏目:反思
反思三:摸牌和下棋教学反思
《摸牌和下棋》这节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操作练习。教材提供了两个活动:1、摸牌,四种花色的牌各两张,洗牌后混放在一起并叠整齐。每次任意摸一张,共摸40次。接着再增加4张红桃的牌进行摸牌。2、下棋,游戏规则,做一个小正方体,5面红色,1面黑色。同桌两人一人拿红棋,一人拿黑棋,谁走棋用抛小正方体的办法确定。两人轮流抛小正方体。不管是谁抛的,只要红色朝上,红棋就走棋,每次走一格;黑色朝上,黑棋走棋,每次走两格。谁先走到最后一格谁为胜。从附页上剪下棋纸来下棋。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和前几节课唯一不同的是,让学生在复杂的活动背景中进一步体会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有时是有大小的。
活动结束,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活动材料准备充分,为活动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教材的要求是同桌摸牌,考虑到要带的牌较多,我准备按小组来摸牌。课前,我计算好需要的扑克牌,请班中的两位学生每人分别带两副同样的扑克牌。活动前,我先根据要求把牌按小组分好。这样全班学生分8个小组活动时,就不会因为牌的式样不同而在摸牌过程中出现通过认样式来选花色的情况。下棋活动中的小正方体是学生学具袋中的,在前面课上也用过,只不过每个面上是数字,现在要改为涂色,我简化了一下,让学生在每个面上写上表示颜色的字,5面红色,就在5个面上分别写上“红”表示。红黑两种棋子就用自己的橡皮写上字表示。棋纸教材附页上有,剪下就行。
2、由于这一单元每节课都要开展活动,因此学生对活动的过程比较清楚,也可以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加上前面每次活动时我都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教育,因此本节课上学生活动的纪律还是比较好的,动而不乱。
3、学生再次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领悟做学问的方法,享受学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下棋游戏的规则我是口头说的,可能由于这个规则本身比较复杂,也可能是学生经历摸牌活动后仍处于兴奋状态,有好几组学生没有听明白,还以为拿红色棋子的人要抛到红色朝上才能走棋,拿黑色棋子的人要抛到黑色朝上才能走棋。我只能分别再去指导,这样就使活动进程受到了影响。以后要把这个规则写在黑板上讲。
2、在交流时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实验前的猜测还是缺乏思考和依据,主要是在下棋活动中,不少学生认为黑棋每次走两格,所以黑棋获胜的可能性大。他们没有考虑到虽然红棋每次只走一格,但因为抛到红色朝上的可能性要大,所以仍然是红棋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
3、教材安排的下棋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要使两种颜色的棋获胜的次数差不多,只改动黑棋每次走动的格数行吗?怎样改?如果只改动小正方体上涂色的规定,可以怎样改?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几个平时思维比较好的学生想出了办法,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验证。虽然,我让学生课后可以验证一下,但心里知道,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老师组织的话,学生很少能做的,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会打些折扣了,遗憾哪。以后再教的话,一定要补上验证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