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3)

时间: 07-26 作者:吴鸿 栏目:反思

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刚才的一组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引导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生物体,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巩固拓展,完善科学概念

由 于前概念的影响,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 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镲发声的过程,由于镲的持续振动,学生们发现当两片镲停止撞击时,仍然有声音。这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到 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 接着让学生围绕“能使镲发声时突然停止吗?”设计反证实验,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时,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 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 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指导。

同时在 备课、试教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前概念和思维过程、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 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前也不可能考虑的面面具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 不意的效果。


反思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能进入第二届禹翼杯教学竞赛决赛,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向师傅冯念老师请教讨论后,我选择了此次上课的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上 课前,首先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我对于所教内容在科学教材中的地位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声音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世界的部分, 与光、电、热、磁一样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对于声音的概念,我们要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等。其 次,分析学生,思考本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本课需要在制造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培养和引导学生归纳与反证的能力,如学生观察到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时的现 象时,让他们描述尺子和皮筋是怎样运动的,从而归纳出引出振动的概念。在思考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时,看看让发出声音的物体停止振动时是否还有声音,从 反面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从而达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