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4)
时间: 07-26
作者:吴鸿
栏目:反思
科学课程的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 究 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本课中,为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我以声音的旅程为主线,以“听觉盛宴”、“挑战无极限”、“声音加 油站”等形式贯穿其中,让孩子们带着目标、在兴奋和紧张的氛围中开展声音之旅。实验前,通过投影显示实验器材,并且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听到尺子和皮筋的 声音,为什么?使学生思考要让物体发出声音需要提供一个力,然后我在给尺子和皮筋一个按压的力的演示中,进一步质疑:是不是给物体提供一个力就能够发出声 音?以期使学生顿悟:光给物体提供一个力并不一定能发出声音。接下来,出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怎样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在汇报过程中,学生回答 一个问题就追问一个问题,直到他们明确接下来的实验应该怎样进行。如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摔、敲、碰撞、弹动、拨动等方式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但有些方式不 利于观察现象,于是提问:有哪些方法可以观察到尺子和皮筋单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实验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 橡 皮筋、小鼓、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实验中很快发现“尺子上下弹动,皮筋左右摆动产生声音”,稍加点拨,帮 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学生同时还发现,物体停止“弹动或摆动,声音消失”。随后进入挑战第2关,利用提供的材料“怎样观察小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实 验还不过瘾,最后提供专门用来研究声音的仪器——音叉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对于振动现象不易观察到的物体可以借助其它物体的 振动反推原来发出声音的物体有振动产生,而且这种振动是可以传递的,为《声音的传播》奠定基础。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比前几次试教效果好 些 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也充分结合了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瑕疵,如在听觉盛宴后没有对学生进行前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反 馈;教学方式还不够大胆,选取的实验材料可以更丰富些;科学用语不够准确,随意性比较大,即科学素养有待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个人感觉需要着重改进的地方。
课堂虽然没有名师那么精彩,但这是经过多次试教,组内陈学伟老师、何鑫老师、王达旭老师反复提出宝贵意见,师傅冯念老师给予适时点拨以及刘扬老师提供试教班级,才使我收获了更多的进步。在此一并感谢!
不真正进入赛场,你不会知道自己的实力。不真正进入赛场,你不会清楚前进的目标。也只有真正进入赛场,才能激励前进的步伐!
实验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 橡 皮筋、小鼓、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实验中很快发现“尺子上下弹动,皮筋左右摆动产生声音”,稍加点拨,帮 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学生同时还发现,物体停止“弹动或摆动,声音消失”。随后进入挑战第2关,利用提供的材料“怎样观察小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实 验还不过瘾,最后提供专门用来研究声音的仪器——音叉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对于振动现象不易观察到的物体可以借助其它物体的 振动反推原来发出声音的物体有振动产生,而且这种振动是可以传递的,为《声音的传播》奠定基础。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比前几次试教效果好 些 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也充分结合了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瑕疵,如在听觉盛宴后没有对学生进行前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反 馈;教学方式还不够大胆,选取的实验材料可以更丰富些;科学用语不够准确,随意性比较大,即科学素养有待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个人感觉需要着重改进的地方。
课堂虽然没有名师那么精彩,但这是经过多次试教,组内陈学伟老师、何鑫老师、王达旭老师反复提出宝贵意见,师傅冯念老师给予适时点拨以及刘扬老师提供试教班级,才使我收获了更多的进步。在此一并感谢!
不真正进入赛场,你不会知道自己的实力。不真正进入赛场,你不会清楚前进的目标。也只有真正进入赛场,才能激励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