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教学反思

时间: 07-24 作者:邓洁 栏目:反思
反思一: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教学反思

《线段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线段知识之后教材安排的一节课。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基本上按照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结合问题整体感知---巩固知识强化练习---总结感悟提升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进行的。课堂上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直观,色彩艳丽,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的特征,顺利推进教学内容。

首先情景问题的引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个子问题,问题1:我们在生活中和朋友比过个子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猫和小狗谁的个子高?播放动画课件1(小猫和小狗站在斜坡上,小猫在前)学生的结论不一,但是都说不能肯定小猫高,问题2: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学生讨论的很热烈。有的说:量一量;有的说:看一看,有的说:让他们们站在同一平面上----我及时肯定了大家的说法,同时动画演示:把身高抽象成线段比较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顺势引出了课题。

有些学生提出直接看就行,我设计了问题3:观察图中的两条线段,你知道他们哪个长吗?(动画演示两条长度一样的线段,一条是水平的,一条是倾斜的)有的说:一样长;有的说:水平的长,通过演示学生发现一样长。,借助于学生的错觉,顺势引出:科学比较的重要性。有了前面的问题铺垫,学生很容易的总结得出线段的比较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反应迅速,情绪高涨,效果特别好。

整个课堂基本上是在按照我之前设计的顺序进行。课堂中设计的观察图形比较线段大小的实例学度,引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需求的矛盾,带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尺规做线段的必要性,新课的进行非常顺利。在教材上本节课是先给出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再借助于这样的概念引进尺规作图。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接受知识的耐力等因素,有意调整了课程编排,吧线段的大小比较和尺规作图放在前边,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教学放在最后。便于学生能够在最好的状态下学习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以在讲完比较线段大小之后,直接设计问题:“你会用圆规做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由于学生对此不太熟悉,所以那个环节看起来特别安静,学生无所适从,我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之后,我说:“谁会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有两个比较聪明的学生举手示意会做,我说“你来演示一下吧”那位同学演示完之后,很多同学也明白了,老师直接总结了用尺规做一天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并结合习题强化练习。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可是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总让我有些不踏实。下课之后,我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了课堂的情况,学生都表示不知道他们(那两个聪明的学生)是怎么想到的用圆规截取---听了学生的话,我沉思了好久。学生的经历是他们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知识生硬的塞给他们,效果也不会太好。

假如:1、如果老师在发现学生的反应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怎么解决,并顺势给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估计学生再进行下个环节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生硬了。进而总结用圆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也不会是问题。

2、对教材的编排顺序做合理的调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课前我能够注意到知识的衔接与完整,同时,在课下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力求在课堂上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学生乐学、积极参与、生动的课堂。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