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学反思(2)

时间: 07-22 作者:徐佳丽 栏目:反思
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心脏的结 构观察,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教学挂图、以及结构模型等加强直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颈部或腕部的动脉的搏动,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静 脉)等,使学生对动脉和静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为学习能量的供给、人体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知识时,通过多媒体教具,用血液循环示意图去完成教学,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时,通过放大展示血液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剪头 指定方向一步步认识这个循环。心室和动脉相连,心房和静脉相连,上心房,下心室,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动脉血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血 将血液由全身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物质交换的通道和场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这点知识并能够用语言 描述出体循环肺循环的过程,接着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箭头画出循环过程的示意图,通过动手让学生找出体循环肺循环的规律。这样,学生既能够轻松的掌握知识,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照实验应设置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而不能将不同的人心率进行比较;其次,运动形式可选择原地踏步、下蹲等;要指导学生正确列表或给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系。


反思五: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多种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关于血管部分的教学,可以采取对比方法,从血管结构、血流方向与血流特点以及血管的分布找到三种血管的差异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动脉、静脉的差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触摸自已体表的大动脉和大静脉,感觉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讲述心脏的结构与生理特点时,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有关问题,如血液在心脏中流动会不会倒流?心脏怎样保证血液不停地流动?为什么说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引导学生认识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心率、心输出量与心动周期等心脏生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需要讲清楚概念,同时可以结合实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构成心脏的心肌活动特点。心脏一生不停地跳动,但在每个心动周期中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不仅不会使心肌疲劳,而且还能保证血液返回心脏。

关于血液循环部分要介绍血液流动的途径、作用,在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的关系时,可采用边讲解边图解的方式,要指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起止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变化。

讲解血压的形成原理时,需要结合心脏活动的特点和动脉管壁的特点,说明为什么心室收缩时,血压达到最高值,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压形成原理后,应该介绍一些保健知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