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真好教学反思
时间: 07-02
作者:高德悦
栏目:反思
反思一:这儿真好教学反思
本来想早点完成教学反思的,但是参加完教研活动和看了校长博客上的评课,觉得自己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被张校长写了,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对核心人物倒是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围绕整堂课的核心任务进行反思。
一、抓关键词,理解朗读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而阅读教学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印证了应该抓住关键词来展开教学。
在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的是“孤零零”一词。学生读后知道小熊住在荒岛上,理解了这个词语后,我很自然地引导“是呀,小熊一个儿住在这个荒岛上,没有树,没有花,更没有朋友,多寂寞、多孤单呀!书上哪个词讲小熊很寂寞很孤单的?”在交流对“荒岛”一词的理解时,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孤零零”这个词,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是孤零零的我觉得这个目标还是达成了。
《新课标》还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课文中描写小岛美景的“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两词,也需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新课标》还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我先让学生看图,描述一下图上的情景。本来想借机来引出 ‘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但是学生表达的跟这两个词语都没有多大关联,我只能让学生找找书上哪两个词语,再来教学这两个词语。再适时出示相应的美图,指导学生把这两个词语读好。在教学中,紧扣文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想象、品味、再造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性、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感悟。
二、化抽象为直观,表演中吸收、内化、倾吐
课题是“这儿真好”,我就在“好”与“不好”上做文章!学习第一自然段,我在教学荒岛时很自然地问学生,“你愿意在这个荒岛上作客吗?这儿好不好?”学生大都觉得这儿不好,想到这儿“没有树,没有花,没有草,更没有朋友”,初步感受到改善环境和找朋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到最后,至于问“这儿好在哪里”的问题,可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觉得这样不可操作,容易造成冷场。突破这一难点,我化抽象为直观,当学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来表演,顺势采访“小鸟”:“小鸟小鸟,我来问问你,你觉得这儿好在哪里呢?”学生在此刻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同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打开,而底下的观众此刻也没有任务在身,这样的表演还是留于形式。在教研活动时,大家针对这个表演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觉得非常受益。首先要有评价,其次校长提出的“啊!这儿真好! ”这样的说话练习更容易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进行说话训练,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巧补岛名,展学生个性
这虽然称不上是核心任务,但是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贯穿整堂课。为了上课,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教者都在学完第四自然段后留给学生一个补白的机会——给小岛起名。的确,这也是文本的空白之处,经小熊的辛勤劳动,这儿的确已不再是荒岛了。但我认为,教者是只补其一,不知其二。学习这篇课文,要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也就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内在的关联,正因为植树造林,所以吸引来小动物,才找到了朋友。这是核心所在,而只补其一,感觉没有凸出主线。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两次补白的机会。第一次同前,因为学生正赶上学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两词的火候,因此,“绿岛”、“彩岛”、“美岛”这些名字取得八九不离十;第二次,在学到小熊找到了那么多朋友后,再让学生取名。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欢乐岛”、“快乐岛”、“幸福岛”、……这一次重为小岛起名,立意比前一次更高。我再分别用学生起的岛名作为教学板书,“荒岛→绿岛→欢乐岛”,当然张校长给我提出了宝贵意见,如果能把学生的每次取名都列出来再进行归类,层次就有更深一步的提高了。教学中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补白中,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力,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无穷的意味。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做到以生为本,把课堂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
本来想早点完成教学反思的,但是参加完教研活动和看了校长博客上的评课,觉得自己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被张校长写了,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对核心人物倒是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围绕整堂课的核心任务进行反思。
一、抓关键词,理解朗读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而阅读教学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印证了应该抓住关键词来展开教学。
在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的是“孤零零”一词。学生读后知道小熊住在荒岛上,理解了这个词语后,我很自然地引导“是呀,小熊一个儿住在这个荒岛上,没有树,没有花,更没有朋友,多寂寞、多孤单呀!书上哪个词讲小熊很寂寞很孤单的?”在交流对“荒岛”一词的理解时,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孤零零”这个词,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是孤零零的我觉得这个目标还是达成了。
《新课标》还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课文中描写小岛美景的“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两词,也需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新课标》还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我先让学生看图,描述一下图上的情景。本来想借机来引出 ‘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但是学生表达的跟这两个词语都没有多大关联,我只能让学生找找书上哪两个词语,再来教学这两个词语。再适时出示相应的美图,指导学生把这两个词语读好。在教学中,紧扣文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想象、品味、再造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性、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感悟。
二、化抽象为直观,表演中吸收、内化、倾吐
课题是“这儿真好”,我就在“好”与“不好”上做文章!学习第一自然段,我在教学荒岛时很自然地问学生,“你愿意在这个荒岛上作客吗?这儿好不好?”学生大都觉得这儿不好,想到这儿“没有树,没有花,没有草,更没有朋友”,初步感受到改善环境和找朋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到最后,至于问“这儿好在哪里”的问题,可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觉得这样不可操作,容易造成冷场。突破这一难点,我化抽象为直观,当学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来表演,顺势采访“小鸟”:“小鸟小鸟,我来问问你,你觉得这儿好在哪里呢?”学生在此刻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同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打开,而底下的观众此刻也没有任务在身,这样的表演还是留于形式。在教研活动时,大家针对这个表演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觉得非常受益。首先要有评价,其次校长提出的“啊!这儿真好! ”这样的说话练习更容易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进行说话训练,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巧补岛名,展学生个性
这虽然称不上是核心任务,但是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贯穿整堂课。为了上课,我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教者都在学完第四自然段后留给学生一个补白的机会——给小岛起名。的确,这也是文本的空白之处,经小熊的辛勤劳动,这儿的确已不再是荒岛了。但我认为,教者是只补其一,不知其二。学习这篇课文,要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也就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内在的关联,正因为植树造林,所以吸引来小动物,才找到了朋友。这是核心所在,而只补其一,感觉没有凸出主线。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两次补白的机会。第一次同前,因为学生正赶上学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两词的火候,因此,“绿岛”、“彩岛”、“美岛”这些名字取得八九不离十;第二次,在学到小熊找到了那么多朋友后,再让学生取名。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欢乐岛”、“快乐岛”、“幸福岛”、……这一次重为小岛起名,立意比前一次更高。我再分别用学生起的岛名作为教学板书,“荒岛→绿岛→欢乐岛”,当然张校长给我提出了宝贵意见,如果能把学生的每次取名都列出来再进行归类,层次就有更深一步的提高了。教学中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补白中,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力,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无穷的意味。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做到以生为本,把课堂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