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2)

时间: 07-21 作者:刘奕菁 栏目:反思

等了一个多星期,终于下雨了,在学生们自行组织下,雨量器测量实验进行的很好,学生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不同的雨量器测出来的降雨量大小一样。

我觉得《雨下得有多大》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悬念激发了学生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巧妙的引导,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作用之妙。


反思三:雨下得有多大教学反思

本课是《关心天气》单元中的一课。通过观察云的形状、颜色,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由想知道雨的大小,产生使用雨量器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测量雨量的工具--雨量器,了解使用雨量器的方法,同时通过亲身经历测量降雨量,使学生体会到雨量和记录雨量数据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同时鼓励学生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云与雨的联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有“乌云”会下雨;知道云的形状有不同;知道云的颜色有不同;还知道雨量的大小也有不同;在生活中学生对雨量的大小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等。还有些学生可能对雨量的测量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交流分享各自的知识,合作参与雨量器的制作过程,共同体验雨量的大小,交流讨论雨量器的工作原理,会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处理。

根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模型,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研究“雨下得有多大”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降水量”这一类的问题,即通过对降水量的大小的讨论探究来解决“雨下得有多大”这个问题。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如云与雨的联系,雨量的大小等,课前可以先引导学生注意搜集这些方面的信息。另外,本课的课堂教学将延伸到课外,学生课后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使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这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使得科学课上的研究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准备方面,本课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有关云与雨相联系的知识。课中雨量器的制作材料都是学生自带的:塑料瓶、胶带、剪刀等,同时学生带上亲手制作的雨量器到生活中,对雨的大小进行实际测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在雨量器的制作过程中,遵循便于操作和开放性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除提示制作方法外,其他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围绕制作和运用雨量器进行教学。以开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动手制作--延伸到课外的测量--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有动手制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又有观测中的长期性、坚持性和亲近、体验大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把教学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例如:让学生讨论“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立即高涨,马上进入思索讨论阶段,这时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有疑问就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不断观察、思索、比较。很多学生通过探研有了新的发现,这种骄傲、激动、兴奋的神情不时地展现在学生的脸上,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真正自觉的投入。这里没有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冷峻的面孔和冗长的讲解,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讽刺,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教师真正地在组织、引导和合作,教师轻松,学生愉悦,教师潇洒,学生生动。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形成了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不正是我们时时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吗?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这课的一个特点。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探究,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这正是本课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释疑。让学生以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帮助同学解决一个难题为荣。这不正是以人为本,开放搞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好手段吗?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