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反思
时间: 07-15
作者:何思蓓
栏目:反思
反思一:送别教学反思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全词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我选择这首词是因为是适逢六年级快要毕业了,比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怎样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想到了创设情境,不过在诗词教学中尽可能从诗词的角度去营造氛围,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留下孤帆远影;王维送别好友,劝君更尽一杯酒;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句的调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词的境界,顺其自然进入到本词的教学中。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引导了学生,不过由于本人在朗诵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述说达到预设的效果。
接下来疏通词句,整体感知词的大意。引导学生去读,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因为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因此在此处我主要设置了几个问题: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了自己的亲友?长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诗人站在长亭古道,想着亲友就要离家万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实此处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字句,来领悟心情。至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那得看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体验,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以引起共鸣。
相较而言,第二节更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诵读来理解来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抓住词语“尽”、“浊”,“寒”来细读词。
第一小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来感受别情,进而领会写法。
虽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学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读,但总感觉满怀的愁绪没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朗读是苍白的,表情是凝滞的。那种哀而不伤,愁而不悲,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未能如音乐那样哀婉。
反思二:送别教学反思
《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音乐网页”中的一首歌曲, 是李叔同采用美国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学堂乐歌,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如果单单只学唱这首歌曲,会稍显单调,学生在不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不可能对歌曲进行有感情的演唱。因此,我根据教材做了知识延伸,加入了学堂乐歌和校园歌曲的知识。
1、上课伊始,我以学生们熟悉的校园民谣《童年》作为背景音乐,导入学堂乐歌,简单讲解了学堂学乐歌的来历和校园歌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为演唱《送别》作了很好的意境铺垫。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实际教学中,我大概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这方面内容,但我总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叔同传奇的一生,他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造诣,非常出色,了解了这些,对学生理解歌曲会大有帮助。
2、这首歌曲在旋律和文字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在调性上,节奏上也不复杂,在课外学生都有可能接触过,因此学唱主旋律是不会花太多时间,关键是学生如何去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此外,五一班学生在唱谱方面已不是问题,这首歌曲的最高音是“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已对学生进行过发声方法的练习,高音对于高声部学生来说也不是问题。低声部是二声部合唱的关键,低声部连续出现了“4”、“7”这二个不稳定的音,对于低声部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在分声部时,我刻意将音色、音准比较符合低声部的xxx同学安排在低声部,在她的带动下,在前面的学唱环节低声还都表现不错,可是后来在表演唱环节我又安排她担任指挥,由于我的疏忽,低声部少了一名骨干,导致表演唱环节,低声部的旋律感不突出。还特意安排二名学生吹奏口风琴,以口风琴独特的音色来带领低声部演唱,学生在吹奏的过程中,有个别关键音出现失误,给原本就略显薄弱的低声部雪上加霜,其实当时如果我加入到低声部,帮助低声部同学稳住音准,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关于这首歌曲,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是较大的,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在歌唱上技巧的训练上,平时的唱歌教学都在进行,比如咬字、吐字、气息以及声音的位置,而这首歌曲速度较慢,长句较多,要求气息够足,这些技巧我只需对学生进行提示即可,此外,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和几个大跳音阶地方,经过在多次示范和教唱后,还是达标了。这首歌要求声音要抒情优美,连贯含蓄、以情带声,这一点学生已初步达到。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全词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我选择这首词是因为是适逢六年级快要毕业了,比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怎样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想到了创设情境,不过在诗词教学中尽可能从诗词的角度去营造氛围,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留下孤帆远影;王维送别好友,劝君更尽一杯酒;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句的调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词的境界,顺其自然进入到本词的教学中。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引导了学生,不过由于本人在朗诵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述说达到预设的效果。
接下来疏通词句,整体感知词的大意。引导学生去读,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因为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因此在此处我主要设置了几个问题: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了自己的亲友?长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诗人站在长亭古道,想着亲友就要离家万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实此处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字句,来领悟心情。至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那得看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体验,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以引起共鸣。
相较而言,第二节更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诵读来理解来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抓住词语“尽”、“浊”,“寒”来细读词。
第一小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来感受别情,进而领会写法。
虽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学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读,但总感觉满怀的愁绪没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朗读是苍白的,表情是凝滞的。那种哀而不伤,愁而不悲,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未能如音乐那样哀婉。
反思二:送别教学反思
《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音乐网页”中的一首歌曲, 是李叔同采用美国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学堂乐歌,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如果单单只学唱这首歌曲,会稍显单调,学生在不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不可能对歌曲进行有感情的演唱。因此,我根据教材做了知识延伸,加入了学堂乐歌和校园歌曲的知识。
1、上课伊始,我以学生们熟悉的校园民谣《童年》作为背景音乐,导入学堂乐歌,简单讲解了学堂学乐歌的来历和校园歌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为演唱《送别》作了很好的意境铺垫。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实际教学中,我大概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这方面内容,但我总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叔同传奇的一生,他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造诣,非常出色,了解了这些,对学生理解歌曲会大有帮助。
2、这首歌曲在旋律和文字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在调性上,节奏上也不复杂,在课外学生都有可能接触过,因此学唱主旋律是不会花太多时间,关键是学生如何去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此外,五一班学生在唱谱方面已不是问题,这首歌曲的最高音是“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已对学生进行过发声方法的练习,高音对于高声部学生来说也不是问题。低声部是二声部合唱的关键,低声部连续出现了“4”、“7”这二个不稳定的音,对于低声部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在分声部时,我刻意将音色、音准比较符合低声部的xxx同学安排在低声部,在她的带动下,在前面的学唱环节低声还都表现不错,可是后来在表演唱环节我又安排她担任指挥,由于我的疏忽,低声部少了一名骨干,导致表演唱环节,低声部的旋律感不突出。还特意安排二名学生吹奏口风琴,以口风琴独特的音色来带领低声部演唱,学生在吹奏的过程中,有个别关键音出现失误,给原本就略显薄弱的低声部雪上加霜,其实当时如果我加入到低声部,帮助低声部同学稳住音准,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关于这首歌曲,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是较大的,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在歌唱上技巧的训练上,平时的唱歌教学都在进行,比如咬字、吐字、气息以及声音的位置,而这首歌曲速度较慢,长句较多,要求气息够足,这些技巧我只需对学生进行提示即可,此外,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和几个大跳音阶地方,经过在多次示范和教唱后,还是达标了。这首歌要求声音要抒情优美,连贯含蓄、以情带声,这一点学生已初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