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反思(2)

时间: 07-14 作者:龙炳旭 栏目:反思


作文三: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是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来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量。本节课教学认识众数,我认为教学目标要达到这三点: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进而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难点是区别三种量。

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数学课,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情绪,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我班为‘六一’舞蹈选拔参赛队员”为例,共同分析得出这里既不能用平均数也不能用中位数去作代表,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中,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特点,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学生较为轻松地认识了众数,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了众数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统计的量已经学习了三个“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对于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突破难点上我一直很纠结。在深入研究教学用书后,一语让我恍然大悟:“在具体的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关心的问题来确定。”我把这部分难点分散化,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如何选统计量。

我自己感觉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达到了目标,学生能够初步区分中位数、平均数与众数。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在数据较多时找中位数时经常出现找错,这是美中不足的,孩子对于中位数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另外教学中老师说的太多,对学生不够信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温故以及大胆放手让孩子探索,自主学习。


作文四: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p#副标题#e#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为你推荐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