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3)

时间: 07-10 作者:李金洋 栏目: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反思四: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提倡创新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参与,从而是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编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基本上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由于教者对学生掌握文言的语言现象,出于不信任,所以长期教学中侧重文言字词的学习,努力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是往往是效果不尽人意,教者累得唇焦舌燥,学者听得昏昏欲睡,而对于文章所蕴含的思路、内涵和语言的品味,则被字词句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教师的教替代了学生的学,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要说是“美”的享受,可以说师生的教与学都是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在变中求得效率。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文言教学中,我们不单要让学生落实掌握实词虚词词义,同时还要兼顾到通假、词类活用等现象。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对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常用句式是学习过的,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课文注释,上下文的联系,对课文大意是能够粗略掌握。

学习《邹》文之前,我明确提出自学要求,预先把文中出现的几种文言现象的句子重点圈画出来,让学生根据注释和课文上下文的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并试以归纳其文言现象。因为《邹》文中,三叠排比式结构形成了文章回环往复,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很快就能译通,这些知识的落实只需要在课前预习检测中,学生在互动中轻松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要求学生自读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盲目自读,而是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暗含多少“三”?”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既有自己思考寻读的快乐,也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其次,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邹》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古文观止》中这样评道:“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堪。正欲于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在教学《邹》中,我抓住“暮寝而思之”之“思”字。先为学生设下一障碍:“暮寝而思之”,“思”了什么?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邹忌如果确实美于徐公,他当然也没必要“暮寝而思之”?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不能得到全面的回答,因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邹忌起疑于妻、妾、客的答话,回忆他们说过的话,捉摸他们所以对自己或偏爱而过誉,或害怕而不敢直言,或有求而不好直言。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有求”的结论,从而除弊。这些就是邹忌“暮寝而思之”的全部内容吗?我进一步为学生设下障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