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时间: 07-10
作者:丁磊
栏目:反思
反思一: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我注重突出了语句的作用。讲解中我先从语句的分类入手,语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类型。说明定义是属于陈述句,是对一个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规定。命题也是陈述句,且都是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教学中我是通过教材中7个语句,让学生判别作用,领会“判断”的含义,然后给出命题的定义。7个语句中,句子(1)、(3)、(5)、(7)都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句子(2)、(6)是祈使句,句子(4)是疑问句。学生往往会把“判断”误解为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课本在命题的定义表述中加了“正确或不正确”几个字。教学中我是利用(1)、(3)、(5)、(7)这个语句来说明只要是是判断,就是命题,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是没有关系的。例如,句子(7)这个语句是不正确的,但它仍然是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不是所有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而教学中我也是在后来将清楚了这个问题,并且说明了我们现在在数学中只研究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并且说明了条件和结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所以在表述中我们用符号a→b表示,其中a表示条件b表示结论。
学生在初学阶段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掌握的不是很好,另外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述有时候也不是很明显,所以课本提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种写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清楚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教学中我是采用实例来启发学生的:
对于(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我设问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怎样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对于(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我设问一个三角形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有两个等边?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怎样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如何去寻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学会了改写命题!
不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例如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自己讲解没有给学生多的时间去发表学生自己的想法;另外学习本节课学生感觉到并不是很难,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我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评价;本节讲解过程中由于语言比较多,而且也比较罗嗦,所以讲解的过程中感觉有些翻来覆去的;另外本节的知识主要是分清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对命题进行改写,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练习的题目不足,并还讲解了不少证明的内容。
反思二: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命题的概念。难点是:命题的概念的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侧重点,我在先学环节的后期,请两位同学上台默写定义、命题两个概念。然后在后教环节中评析第一位同学写下的定义这个概念: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到底是怎样的?结合幻灯片将课本上的定义、所举的例子一版而过,并请两位同学在本册书上举出定义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分解因式的定义等等,这些例子都非常典型。然而有位同学举出了:三边对应成比例,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句话引起了部分同学强烈地反对。我顺势提问,定义这个概念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进行描述。这句话是对什么描述了呢?这时,刚刚提出这句话的同学反而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我紧接着逼问:不是定义,那是什么呢?——命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大声说出。
本节的教学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我注重突出了语句的作用。讲解中我先从语句的分类入手,语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类型。说明定义是属于陈述句,是对一个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规定。命题也是陈述句,且都是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教学中我是通过教材中7个语句,让学生判别作用,领会“判断”的含义,然后给出命题的定义。7个语句中,句子(1)、(3)、(5)、(7)都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句子(2)、(6)是祈使句,句子(4)是疑问句。学生往往会把“判断”误解为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课本在命题的定义表述中加了“正确或不正确”几个字。教学中我是利用(1)、(3)、(5)、(7)这个语句来说明只要是是判断,就是命题,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是没有关系的。例如,句子(7)这个语句是不正确的,但它仍然是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不是所有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而教学中我也是在后来将清楚了这个问题,并且说明了我们现在在数学中只研究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并且说明了条件和结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所以在表述中我们用符号a→b表示,其中a表示条件b表示结论。
学生在初学阶段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掌握的不是很好,另外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述有时候也不是很明显,所以课本提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种写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清楚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教学中我是采用实例来启发学生的:
对于(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我设问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怎样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对于(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我设问一个三角形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有两个等边?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怎样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如何去寻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学会了改写命题!
不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例如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自己讲解没有给学生多的时间去发表学生自己的想法;另外学习本节课学生感觉到并不是很难,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我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评价;本节讲解过程中由于语言比较多,而且也比较罗嗦,所以讲解的过程中感觉有些翻来覆去的;另外本节的知识主要是分清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对命题进行改写,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练习的题目不足,并还讲解了不少证明的内容。
反思二: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命题的概念。难点是:命题的概念的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侧重点,我在先学环节的后期,请两位同学上台默写定义、命题两个概念。然后在后教环节中评析第一位同学写下的定义这个概念: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到底是怎样的?结合幻灯片将课本上的定义、所举的例子一版而过,并请两位同学在本册书上举出定义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分解因式的定义等等,这些例子都非常典型。然而有位同学举出了:三边对应成比例,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句话引起了部分同学强烈地反对。我顺势提问,定义这个概念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进行描述。这句话是对什么描述了呢?这时,刚刚提出这句话的同学反而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我紧接着逼问:不是定义,那是什么呢?——命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大声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