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反思
时间: 06-28
作者:苏振辉
栏目:反思
反思一: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听课,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本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听课,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本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