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反思(2)
时间: 06-09
作者:张红燕
栏目:反思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反思三: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反思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语言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视野的教学内容要尽量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将静态的教学材料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而激活语言、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之一应是欣赏,因为欣赏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教学材料《参观人民大会堂》中通过语言魅力所呈现的雄伟壮丽的建筑物,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激趣的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情趣和欲望,让学生用喜欢的心态、欣赏的目光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让教学目标在具有独创性的学习中、个性化的学习中顺利地达成。
《参观人民大会堂》作者按照参观的顺序,抓住主要景物特点,用朴素大方而又不失精妙魅力的语言,呈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结合教材特点,本课我适当采用“在欣赏画面中入景,在欣赏语言文字中玩味,让学生在不断的欣赏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
一、欣赏画面,激发探究欲望
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给静态的学习材料赋予生命,让鲜活的学习个体与之进行对白,进行碰撞,生成新的有价值的东西。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人民大会堂的相关材料(文字、图片、曲谱……)并说明信息来源和自己初步的感受,形成第一表象。上课伊始,学生看大屏幕,欣赏一组画面。边欣赏、边结合课外收集的信息材料,想想自己有哪些感受或者发现,形成第二表象,生成自我语言表达自我的感受或发现。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示。从而给静态的学习内容注入生命,让其变得鲜活,让学生在欣赏鲜活的景物中形成初步的表象,自觉形成乐学、会学的学习习惯。]
二、欣赏语言,感受雄伟壮丽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际操作中和活动中获得体验,获得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细研细赏“大礼堂”展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图文共赏,教师适时介绍相关部分的情况,帮助理解及相机点拨,让学生再次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再现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赞美建设者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等手段,让老师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将外化的东西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的促进者。
三、欣赏技巧,拓展升华
要求学生做小导游介绍时要有个性和创意,遣词造句要独具匠心,顺序清楚明白,语言富有激情等方法让学习在心中再次燃起对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赞叹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