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教学反思(4)

时间: 06-24 作者:谢思琪 栏目:反思

教学《题临安邸》时,笔者在课堂上拓展了同时代、同主题的古诗三首(分别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夏日绝句》),引导课后学生自主搜集南宋爱国诗多首,并熟读成诵。

适度的拓展,扩大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总之,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多待于我努力学习和探索。


反思三: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中去,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已体容,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题临安邸》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讽喻诗,诗人的讽刺、谩骂不着痕迹。为让学生走进这千古绝唱中,受到思想熏陶本案例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1、运用资料,深层理解。  

充分运用资料,帮学生理解词句,顺利走进诗境中去。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游人”介绍了北宋的沦陷,南宋建立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这些游人就是那些忘掉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统治者。在为帮助学生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句中介绍了汴州的资料,以及《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这些资料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不从肤浅字面解读,而且把学生带入诗情中去,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的层次。如对“游人”的理解,以及对“醉”字解读,对“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深层感悟都起了一定作用。  

2、创设情境,想象入情。  

诗人在诗中借景物的描写,即: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华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为了把学生带入此景中,我用课件创设情境,出示《清明上河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当时汴州的繁华和兴盛。看到昔日的国泰民安的宋朝,想到遗民的生活,学生感到着急、担忧、愤怒、质问声脱口而出:“西湖歌舞几时休”。此时学生的情感在创设的情境中以及想像中完全走进诗中去了,没有游离于诗之外。  

3、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抓住了“暖风熏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反复品味,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品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的精妙神奇,并由此体味作者的情感,做到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因此案例中抓住“醉”、“熏”作文章,反复品读、比较,把那些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达官显贵们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另外,古诗词意蕴悠远,耐人寻味,大都留有广阔的艺术空间。本案例中根据古诗潜在的情节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感悟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对“游人”的生活进行想象,使诗歌教学变平面为主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使学生感受诗词中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丰富内涵。  

4、反复诵读,体验诗情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诗要反复吟,词要低回诵。”同此,我们要用这种形式的“诵读”来贯穿于“诗词诵读”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精妙。在琅琅读书声中,不仅感受和再现诗中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当然读是有层次的,初读、读正确、读流利;细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感情;背诵,升华情感。让“读”与“悟”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课中反复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读出内心感受来。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