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反思
时间: 07-30
作者:许媛
栏目:反思
反思一: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 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善教”。教读的根本问 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见钱梦龙《导读的艺术》p108)于是我就把“教参”放在一边,重 新细读起文章来。在阅读中也发现小说的一些特点,就随时记下点滴感受: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 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 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 “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反思二:孔乙己教学反思
对于《孔乙己》的教学原先是安排2课时搞定的,临到备课的时候,还是改变了主意。基于鲁迅先生作品深刻内敛的难度,所需消化的内容蛮多,不管是哪一块都够你磨掉一大把时间。再者篇幅也不短,2课时上起来绝对会是“意犹未尽”。因此实际的备课,比原计划增了1个课时。
上周备的课。当时是从小说三要素着手的常规教法进行设计的。设计思路明显落伍过时的。当然,如此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多少能加深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记忆,巩固阅读小说的最基本方法。想起学生一贯的“行事风格”,要想做到课前预习是不大可能的。花样无须太多,到时让他们按要求找相关信息,估计会磨磨蹭蹭的让人抓狂。即使不太深入,三课时也不见有宽裕。于是,没有精心的预设,没有刻意创新的思考,孔乙己这个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就这样灰溜溜地展示人前了。这样的备课,除了一气呵成的快感和轻松过,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思的价值了。
昨天上完了第一课时,感觉不大好。学生情绪恹恹,反应淡漠。这样的状态如果延伸到后两课时,课堂节奏必定更显拖沓而冗长,哪怕一分钟都会是身心的折磨。还是调整一下教学思路吧!于是今天的上课,先撇开人物的描写方法。从文末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讨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而展开教学。令人高兴的是:举手的学生多了,关于孔乙己死了的大部分“证据“都找出来了,在细细品析中,他们时而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意……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 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善教”。教读的根本问 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见钱梦龙《导读的艺术》p108)于是我就把“教参”放在一边,重 新细读起文章来。在阅读中也发现小说的一些特点,就随时记下点滴感受: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 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 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 “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反思二:孔乙己教学反思
对于《孔乙己》的教学原先是安排2课时搞定的,临到备课的时候,还是改变了主意。基于鲁迅先生作品深刻内敛的难度,所需消化的内容蛮多,不管是哪一块都够你磨掉一大把时间。再者篇幅也不短,2课时上起来绝对会是“意犹未尽”。因此实际的备课,比原计划增了1个课时。
上周备的课。当时是从小说三要素着手的常规教法进行设计的。设计思路明显落伍过时的。当然,如此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多少能加深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记忆,巩固阅读小说的最基本方法。想起学生一贯的“行事风格”,要想做到课前预习是不大可能的。花样无须太多,到时让他们按要求找相关信息,估计会磨磨蹭蹭的让人抓狂。即使不太深入,三课时也不见有宽裕。于是,没有精心的预设,没有刻意创新的思考,孔乙己这个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就这样灰溜溜地展示人前了。这样的备课,除了一气呵成的快感和轻松过,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思的价值了。
昨天上完了第一课时,感觉不大好。学生情绪恹恹,反应淡漠。这样的状态如果延伸到后两课时,课堂节奏必定更显拖沓而冗长,哪怕一分钟都会是身心的折磨。还是调整一下教学思路吧!于是今天的上课,先撇开人物的描写方法。从文末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讨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而展开教学。令人高兴的是:举手的学生多了,关于孔乙己死了的大部分“证据“都找出来了,在细细品析中,他们时而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