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2)

时间: 06-24 作者:钟笑恬 栏目:反思


反思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感动之中。让孩子们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正是一篇可以让学生激动不已的文章。孩子们借助于文字的反复阅读,体验到了司马迁身上闪耀的光辉思想,走进了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以致于如痴如醉,不能自己。作为教师,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唤醒孩子们潜意识中的认识,就是让孩子们在充分阅读、尽情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自我升华。

一、唤醒构建,开启心智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唤醒孩子们对份人格的景仰以后生活道路的激励作用。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教学设计,始终置学生于一种富有智慧挑战的问题情景面前,让学生主动地带着自己的思想情感积极探索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虽然教师并未对文章作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你有了什么新的感悟?”让他们不断探索,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体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在对作品主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精神的家园”,使学生在充满智慧的挑战的阅读中“旧我不断失落,新我不断再生!” 之情。

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积极投注才能映射出它的光芒。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知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

本文简练的语言,叙写了司马迁的一生,司马迁历尽沧桑的凝重和深厚,那种厚积薄发的从容和放达,更有一种摄人心魄,令人景仰的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上述教学片段中没有告诉、讲解,而是一开始用司马迁的名言来激发学生探研文本的兴趣,让学生依据词句段的品读、感悟,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从而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读厚课文,进一步引导学生说的欲望。当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憾时,就不得不一吐为快、畅所欲言了:有的说司马迁是个勤奋好学的人;有的说司马迁具有顽强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通过这样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构建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有了真情的感动,理想信念、意志品格不断得以提升,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懂得人了精神存在的价值,这是在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中唤醒学生的灵魂深处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向往。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各有各的解读,各有各的感受,这一教学所唤醒的就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多元解读的乐趣,更唤醒了学生的精神意识。

二、自主构建,走向生活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学生阅读课文进去了不定期得跳出来,沉浸其中跳不出来也并非是件好事。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因而学生也就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了。宋代的朱熹曾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为你推荐
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