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3)

时间: 06-18 作者:李晨菡 栏目:反思

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

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

3、同学们和他年龄差不多,同学们的外貌和小红军的外貌有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想对他说什么?

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

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体会。

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思考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反思四: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这篇课文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反应了红军战士之间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非常感人。但是由于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于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讲起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即便如此,我也必须要尝试,于是经过了试讲和重新调整教案。一节课上下来我的感触颇多,但总的感受就是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待锤炼。现将本节课课后的反思如下:

一、 导入新课要渲染气氛

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也应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上伊始就应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苦、卓绝,体悟红军战士之间的患难深情 。只有当学生的脑海中对红军长征有了这样比较深入地认识之后,再开展本课的教学,才会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二、 不应让学生质疑流于形式

在本节课开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课题质疑,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问题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又可以随着对于课文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在备课过程中我没有备足“学生”,导致在课上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能及时应变,一节课下来,并没有适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得质疑这个环节缺乏了其实效性。表现在课堂上,好像每次都是我在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然后仍然按照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那套教学思路上课。这一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学规律,因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决非老师的预设过种,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时他们的想法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这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地备好课,必须尽可能地准备好应对一切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我想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锤炼的。现在我理解,新课标中倡导的“尊重学生”决不仅仅是形式上让学生质质疑这么简单,只有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不会使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流于形式,而真正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
为你推荐
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