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教学反思(2)
时间: 01-13
作者:任波
栏目:反思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