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习作教学反思(3)

时间: 12-02 作者:周晓珂 栏目:反思

此外,本习作课上要体现一个学生学会局部特点描写的目标。在预设环节中有学生的集体评价,有学生的自评以及修改后习作的展示。我觉得这三个步骤是相辅相成的,由于集体评价的环节学生发现问题,预留修改的时间都过于仓促,也忽略了让他们进行一个思想碰撞的必要性,导致他们无法明白自己文章长处以及不足在什么地方。这样就很难从身边实际习作例子中获得修改的启发,然后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自评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自我发现的程度。


篇四:说明文习作教学反思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有气无力,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 ”。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 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从而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

一、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  

文艺作品,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议论文,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不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 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中学课本所选的说明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文中蕴含的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强化和激发。  

记得我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 ,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 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下,同学们的兴趣上来了,又是翻书,又是作标记,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都沉浸在研究和思考的海洋里。  

二.点拨学生在扩展欣赏视野中品美趣  

“文似观山不宜平”,“文以曲为贵”,常被看作做文章的“奥秘”,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只是“曲” 的方式不同罢了:小说常以曲折多变的情节吸引读者,散文多以情感起伏的波澜激起共鸣,戏剧每靠峰峦叠起 的矛盾冲突抓住观众的心,倘或一望见底,就会被斥为“用淡水写的文章”。然而说明文则大多以平直见长, 如《中国石拱桥》,如拉家常地介绍包涵高 深道理的石拱桥。然而,学习和研究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却往往提不起精神,鼓不起劲头。美,从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角度去看,一方面,应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内容(即“真”和“善”); 另一方面,又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平直质朴的说明文,是与其“实用”这个目的相适应的,它也有自己 美学价值。 现代美学还认为,“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 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做好这方面的“情感铺垫”——启发 学生理解说明文形式与目的间的啮合性,品味平直简洁的说明方法中隐含的和艺术性,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情趣 。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