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教学设计(学科融合力求创新)

时间: 09-06 栏目:英语学习方法

学科融合,力求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班化”班级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全面的发展,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表现,也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小班化也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小班化教育条件下,跨学科的教学融合越来越凸现出来。

《三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典型的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融合的文章,以此为范例,有利于学生接受学科知识,顺利实现跨学科教学。

《教学过程》

一、积累梳理,美文美读——读出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积累梳理:不动笔墨不读书,建议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边读课文边圈圈点点。然后,小组合作,首先分享预习中积累的知识。而后朗读课文,由同伴对文章的字音进行订正。正音后,由组长带领本组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读准字音,不能添字、漏字。

结果呈现:

作者作品:郦道元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地理学家。他热爱祖国的河流山川,小时候就曾跟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他撰写的《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不仅是一部地理巨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共计40卷,30余万字。

字音难点:

曦(xī)月 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zhàng)

襄(xiāng)陵 沿溯(sù)阻绝 素湍(tuān)绿潭

飞漱(shù) 属(zhǔ)引凄异 泪沾裳(cháng)

2.美文美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以小组为单位细细涵咏,短短150余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如此神奇。读出一首流动山水诗的韵味。

方法指导: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结果呈现: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文/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方法指导:读准“四字雅词”的停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的四字雅词,朗读。

结果呈现: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林寒/涧肃

方法指导:关注特别之处的顿音。

结果呈现: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要读好“故”这个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巫峡长”的“长”只有拖音才能体现渔者感叹巫峡之长,“泪---沾----裳”要一字一拖音,一字一感慨,才能把渔者泪流满面、沾湿衣裳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二步:读通文意。建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后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疏通文意。疏通过程中,提出疑问,其余同伴订正或者补充。也可以一边说一边将内容整理到笔记本上。

结果呈现:重点词语积累(竞答)

王命急宣 沿溯阻 三峡七百里中 哀转久

非亭午夜分 多生怪柏

四字雅词积累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洗漱其间 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事例: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语言力求优雅、美好。

用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重点语句积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方法感悟:①要“知书达理”。清楚文章的背景知识,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疏通文章大意,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②学会朗读。无朗读无以品析,尤其是对于文言美文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更直接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魅力。

二、学科融合,美文美品——多角度赏析文本,读出一副清丽的山水画。

1.尝试对《三峡》所写“三峡”作科学解读。

《三峡》作为地理学著作中的文章,价值首先在于其特有的科学内涵,其次是它卓越的文学成就。同学们仔细观察作者所进行的科学探索,利用自己知识储备,探究作者所展现的特征鲜明的三峡景物,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地理现象和科学道理。

结果呈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种山势是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引起地壳变迁及江河成长的结果。其间该地区厚层岩石被挤压成三段山地背斜。在两侧的河流下切作用以及溯源侵蚀中这三个背斜便被切穿,形成三峡。此后,江水对河床和岩岸的切割侵蚀更为强烈,致使河床不断加深,长江三峡成为世界峡谷之最。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种情况按正常状态下解释是因为三峡两岸高山林立,所以,只有当太阳和月亮到达最高点时,才能够被看到。但是,其中“自非亭午不见曦”属于夸张不言而喻;“自非夜分不见月”却与事实不符。每夜月出、月上中天和月落的时间各不相同。按照地球和月球自转公转周期推算,夜晚不一定“月分”时才能见到月亮。

“夏水襄陵”体现了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三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非常丰富,夏季气温高而降雨多,江水暴涨就会漫上山陵。“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同样体现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气温低的特点。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体现了本地区的植被特点。三峡的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外貌是由革质、单叶、小型和中型叶为主的常绿大高位芽植物构成的阔叶林,终年常绿,

“绝巘多生怪柏”,“怪柏”自有其怪的道理,由植物顶端形成的生长素浓度较低,植物便会正常生长;若浓度高了反而抑制植物生长。三峡“绝巘”处受到的光照强度、时长、所处位置和土壤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植物便难以正常生长。

2.尝试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三峡》中的语言之美。

《三峡》作为一篇文言散文,其语言清丽,意蕴丰富。那山、那水、那瀑布、那猿声,那四季变幻……细细品来都是一幅画。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品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可以是修辞之美、动静之美,也可以是结构之美、意境之美……细细品味作者笔下意味深长,清丽隽永的语言。

结果呈现:

示例:三峡的春冬美,水流湍急如白练,江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示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美在山水的四时。夏则急湍,春冬潺缓,秋则清冷,哀鸣缠绵。

美在语言的凝练。苍翠中有素白,灵动中含宁静,声色纷沓,动静相杂。

美在视角的变换。俯瞰有素湍绿潭,仰望有飞瀑山巅;正面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侧面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美在动静地相称。动有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静有素湍绿潭、绝怪柏”,相映成趣。

 

方法感悟:①跨学科融合要找准切入点,这样才能够将文学的感性和其他学科的理性分析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一起。②赏析文本的语言,要重视赏析的角度,准确地把文章的美点和表现手法等结合在一起。

三、反馈运用,美文美背。

《三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郦道元用地理学家的视角和文学家的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我们用歌喉赞美三峡。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背诵文章,要求先整体把握再化整为零。

方法指导:

结果呈现:检查第一遍背诵:第一段齐背,第二段男生背,第三段女生背,第四段齐背。

第二遍背诵:挑战自己,加快速度,用最快的速度背出来。

第三遍背诵,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控制好自己的语速和节奏,美美地背诵全文。

方法感悟:文言文的背诵必须要做到先理解全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另外,美文要做到美背,不能只要求速度或者讲求熟练程度,要背出语文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板书展示:

 

教后反思:

该课程紧扣住新课程标对于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充分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尤其要凸显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重要性。

无“朗读”无以“品析”,无“品析”无以“感悟”,所以,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美读—品读---赏读,在读的过程中品析文章语言之美,欣赏三峡山水之美。层层递进,深入浅出,使每一个板块的设计目标都能得以充分实现。

小班化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三峡》教学设计中,每一个板块的进行,都必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讨论,将讨论结果整理,以小组为名回答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四人分工是明确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的方式进行讨论。

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效果整体不错,全体同学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之上,通过美读—品读—赏读三个层次,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此同时,小组合作的目标也基本实现,小组内合作实现了互助,小组间竞争激烈,在产生分歧时,能够提出本组意见,经过全班横向小组和纵向小组的争论,最终达成共识。

当然,本堂课也有些许遗憾,比如对于文本的解读与赏析还是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小组合作如何才能更加有效,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