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比较合理?)

时间: 08-26 栏目:学习方法

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比较合理?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

师:冬天来了 ,同学们喜欢看雪吗? (预设: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说喜欢。) 那么,大家都看过哪里的雪呢?(学生可能大部分都会说,大连的雪,即北国的雪)

今天,我们一齐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课文题目——“湖心亭看雪”,并且板书课文题目)

师:导游是谁呢? (

学生会一齐回答:张岱)

张岱,何许人也?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 1597-168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山阴人。

明亡(崇祯十七年)后不仕, 入山著书以终。代表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顺便简单介绍一下湖心亭在哪)

师:大家知不知道湖心亭在哪呢?

(即使学生都不知道也没关系,只要简单介绍一下,“湖心亭”在杭州西湖。)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西湖的雪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 自由地、大声地、快速地把课文至少读两遍,给大家两分钟左右的时间。

2.请个别学生起来范读,正音。教师还要特别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比如: 更(gēng)定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3.让学生放慢速度读,读出节奏感,读出停顿、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再把课文读两遍,给大家三分钟左右的时间。

4.请学生来范读,看是否读出了感情,师生点评。

三、疏通文句,感知大意:

1、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自己结合课下注释,把课文翻译一遍,给几分钟时间,视学生完成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疑难字词,学生先在书上圈划起来。教师巡视。

2、解答学生的字词疑问。学生提出自己刚刚在翻译课文过程中碰到的译不了的字词句,其他同学是否有知道的,然后老师更正。

老师还要强调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如:是、俱、绝、一、焉、痴…… 3、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己把课文串讲一遍,教师巡视。 4、请两位同学分别翻译一段。

四、品读赏析:

1、文中舟子为什么说作者“痴”?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让学生明确:文章开头写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记叙的要素

有: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环境。作者在那个时候,那种天气和环境,还独自坚持跑去看雪,表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痴”。

2、作者对雪如此“痴”,那么,在作者眼中“雪”是什么样的呢?文中有没有描写雪景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来。

即是这两句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这里,作者写雪,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呢?

可以先让学生感悟这两句话在语言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般都能感受到:语言简洁。 那么老师就可以直接告诉大家这种手法叫“白描”,并且让大家看到书上第204页介绍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多媒体显示:“白描”

并且,还有一段对白描简单介绍的文字,让一位学生来读一读: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以简练朴素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同时,附上几幅图片,主要是中国山水画中运用了白描手法的,让学生感知一下“白描”手法,“不浓墨重彩地勾勒事物形象”的特点。

4、大胆质疑:对课文学生是否还有疑问,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 5、再花几分钟时间,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争取做到当堂成诵。 6、老师检测,请个别能背诵的学生示范一下。

7、全班齐读全文,能背诵的学生就背,背不下来的可以看书读。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古文,了解到“白描”这种写作手法,感悟到作者对雪景的“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小练笔:写一段你眼中的雪景。

建议:采用“白描”的手法。

七、课堂检测:

解释划线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 绝

2、是日更定矣

3、独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湖中焉 得 更有此人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