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8)
课堂上流淌着智慧!教师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在这里交织融合……师生幸福地分享着学习的收获……。
3.“润物细无声”般细腻的课堂
鲍海影老师追求 “润物细无声”的的课堂教育效果。在本次观摩课上,鲍老师真真切切地使我们欣赏到她“润物细无声”地细腻的课堂教学。
鲍老师上的《厘米的认识》一课,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厘米的认识可以这样上。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很自然地过渡到要配相框而量它的长和宽。接着用不同的学具去测量,从而得出需要统一工具。在建立1厘米的表象时,许多老师都让学生用手去尺子上比划1厘米有多长,而鲍老师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把1厘米长的小棒捏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然后轻轻抽去,留下的空间长度就是1厘米,这样的感觉学生可能会一辈子都记住。然后用小棒去测量,当小棒测量照片的时候,学生发现小棒要乱跑,于是教师出示把小棒粘成一行的纸条,让学生用纸条去量数学书长边的长,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用彩色纸条测量较长物体时的不便,自然导出在彩色纸上标上数字,引出尺子,让学生体会到尺子产生的必要性。多么精彩的设计和细腻的引导啊!听了鲍老师的课,我觉得:学习的孩子是幸福的!听课的老师是享受的!
再次翻开听课记录,精彩仍是处处可见,值得一再品味。名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三、活动收获
在本次活动中,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黄爱华老师的《教学生数学的价值取向》,北京市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吴正宪老师的《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朱乐平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研究》,北京市第二试验小学华应龙老师的《把根留住》,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的《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小学教学》数学刊主编殷现宾老师的《有效的教学设计,从研究学生开始》,杭州现代小学数学研究中心张天孝老师的《计算活动中的思考》,浙江舟山教研中心钱金铎老师的《练习课·练习题·解决问题》等8个报告讲座,对我们的头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洗礼。
(一)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
吴正宪老师报告的名字叫做让孩子们学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我们的收获是我们受到了“好吃”又有“营养”的培训。
说吴老师的报告“好吃”,是因为它澄清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向,那就是既“好吃”又有“营养”,“好吃”的含义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营养”的含义是所学的数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
如何做到数学教学既“有营养”又“好吃”呢?吴老师说,首先需要数学教师既要遵循多年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教的规律”又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学的规律”。作为数学教师要做到“好吃”、“营养”兼得,就必须学会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数学课堂。教师既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本质进行教学,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数学化”、“思维化”,让学生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刻性、灵活性,全面性,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维、去学习。